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5DFA30180)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代方银鲁成向仲怀罗尤海王先燕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家蚕
  • 5篇突变
  • 3篇突变型
  • 1篇淡色卵
  • 1篇性状
  • 1篇诱变
  • 1篇诱变剂
  • 1篇顺反测验
  • 1篇特异性状
  • 1篇突变体
  • 1篇品系
  • 1篇母性遗传
  • 1篇化学诱变
  • 1篇化学诱变剂
  • 1篇基因
  • 1篇基因互作
  • 1篇基因座
  • 1篇SM
  • 1篇SML
  • 1篇TILLIN...

机构

  • 9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省蚕种管...

作者

  • 9篇代方银
  • 8篇鲁成
  • 6篇向仲怀
  • 4篇罗尤海
  • 2篇王先燕
  • 1篇童晓玲
  • 1篇黎欢吉
  • 1篇杨彪
  • 1篇谭端
  • 1篇陈冬妹
  • 1篇曾华明
  • 1篇朱勇
  • 1篇冯丽春
  • 1篇杨瑜
  • 1篇林英
  • 1篇朱洪顺
  • 1篇范晓东
  • 1篇夏庆友
  • 1篇胡海
  • 1篇黄丽萍

传媒

  • 3篇昆虫学报
  • 2篇蚕业科学
  • 1篇种子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7
  • 7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家蚕不同品系卵巢管数目变异及其与造卵数的关系
2006年
选取西南大学家蚕Bombyx mori基因库中157个品系及杂交材料的雌蛾进行解剖和观察,调查了卵巢管数目的多样性,并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家蚕资源品系大范围存在雌蛾卵巢管数目变异现象。157个品系及其杂交材料中有87个发生了卵巢管数目变异现象,占55.41%,变异类型有11种。不同类品系间卵巢管数目变异率差别显著,其中突变品系的变异率最高,达60.19%;突变系杂交材料的变异率最低,有37.50%。在发生卵巢管数目变异的突变品系中,个体变异率最高达50%,最低为2%。调查部分品系发现,品系内卵巢管数目增加并不见总造卵数一定增加,而单根卵巢管平均造卵数均低于(4,4)正常型。通过对实用型品系21-871和突变系06-051上下世代雌蛾的解剖观察,发现这两个品系的上下代雌蛾卵巢管数目均有相近的变异趋势,提示卵巢管数目变异有遗传性。
代方银王先燕谭端鲁成向仲怀
关键词:家蚕品系
家蚕保存系统红色卵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用遗传背景清楚的家蚕Bombyxmori红卵(re)、白卵(w2、pe)、第4褐卵(b4)的标志基因系统和正常型黑卵系统与我国家蚕基因库保存的20个红色卵系统杂交,进行顺反测验,分析了它们的卵色支配基因及遗传规律。结果发现:①在03310系统中存在家蚕卵色新突变pinkegg,与红卵re等位,基因符号为rep,表型特征为:卵淡红色,成虫蛾眼也为淡红色;②6个系统为红卵(re)的纯合系统,还有5个系统除具有re/re基因型外,还具有支配白色卵或浅红色或橙红色卵的突变基因;③2个系统为第4褐卵(b4)的纯合系统;④6个系统的红褐色卵为母性影响遗传;⑤发现家蚕卵色基因b4和re的互补关系,b4b4rere基因型表现为新的卵色———橙黄色。
范晓东代方银童晓玲鲁成向仲怀
关键词:家蚕顺反测验基因互作
家蚕突变型浓黑蛹(bp^2)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家蚕浓黑蛹(bp2)发现于家蚕基因库的桂灰卵(GrK)突变基因的保存系统,其蛹体色为黑色,在相同的保护温度下,明显比黑蛹(bp)突变基因的表型浓。经与正常型蛹进行杂交分析表明,浓黑蛹为隐性突变;用家蚕龙角基因(K)系统与其进行连锁分析表明,浓黑蛹与K连锁,仍然属于第11连锁群;用黑蛹(bp)与浓黑蛹进行杂交,后代仍然表现为黑蛹,表明浓黑蛹与黑蛹(bp)为相同基因座的遗传突变。据此将浓黑蛹基因符号命为bp2。
罗尤海代方银黎欢吉鲁成
关键词:家蚕突变
家蚕第三白卵基因座的突变新成员ω-3~c被引量:1
2006年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我国家蚕地方品种“三眠白卵”(编号19-340),其卵色为浅褐色白卵,幼虫低度油蚕,成虫复眼为黑色。采用卵色正常型黑卵系统,白卵标志基因w-2、w-3等的遗传系统与其进行杂交,对19-340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浅褐色白卵为家蚕第三白卵(w-3:10-19.6)基因的等位点突变。将其命名为chi- nese white egg 3,基因符号为w-3°。首次从我国家蚕地方种中发现第3白卵基因座自然突变。
罗尤海代方银黄丽萍鲁成向仲怀
关键词:家蚕突变基因座
家蚕突变新小卵(sm-n)的特异性状及其遗传被引量:3
2006年
家蚕卵形突变sm-n(new small egg)为家蚕小卵突变的新类型,与前人研究报道的几种家蚕小卵突变sm、sm-2、sm-3、emi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征为:同一母蛾产卵分离出正常型卵和小卵两种,其中小卵大小不一,为不受精卵,而正常型卵孵化与生长均正常。解剖母蛾观察卵巢管,大小卵粒在每根卵巢管里随机排列,个体间出现小卵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分布在20%~90%之间),但总体上小卵比正常卵多,且在越往卵巢管的后端小卵的比例越大,小卵的排列不规则;交配产卵后,初步统计发现小卵百分率越大,则遗腹卵有越多的倾向。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此小卵系统和无卵突变系统(sm^n)的母蛾卵巢管有增多现象,每个卵巢发生4~6条,每蛾共8~12条卵巢管。用正常系统C108与新小卵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新小卵为隐性遗传基因支配,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
代方银王先燕胡海鲁成向仲怀
关键词:家蚕突变
家蚕突变型浓黑蛹的遗传分析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将家蚕浓黑蛹与其他突变型蛹进行杂交分析,结果表明:浓黑蛹为隐性突变;浓黑蛹与家蚕龙角基因(K)连锁,属于第11连锁群;浓黑蛹与黑蛹(bp)为相同基因座的遗传突变。据此将浓黑蛹基因符号命为bp2。
罗尤海代方银鲁成
关键词:家蚕突变
家蚕新突变型从性黑蛾(sml)的遗传分析初报被引量:2
2006年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遗传系统18-130的蛾体色表现特殊性状,雄蛾为灰黑色,雌蛾为白色。用多个白色蛾系统与之进行杂交分析,饲养F1、F2和RF1代,分析该黑蛾的遗传规律,结果:18-130系统黑蛾由常染色体上隐性突变基因控制,且表现为从性遗传,在雌体中几乎不能表现黑蛾性状,而在雄蛾中黑体色表现明显,即性别不同是影响其表型的主要因素。研究证明该灰黑蛾是家蚕从性遗传的一个典型代表,命名为sex-controlled m ela-n ism,基因符号为sm l。同时,经过连锁分析探明sm l基因与第7连锁群的鹑斑(q)、第13连锁群的隐性赤蚁(ch)、第16连锁群的颊尾斑(cts)均为独立遗传。
罗尤海代方银李明鲁成向仲怀
关键词:家蚕突变
实用蚕品种“夏芳”淡色卵的初步研究
2007年
品种的种性维持与变因分析是农业上十分重要的课题。对蚕品种夏芳的淡色卵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为:①淡色卵有以蛾区为单位的棕褐色和区内少量出现的果绿色卵两种主要情况,为蚕卵浆液膜色素不同造成;②对淡色卵代表型蛾区和深色卵区蚕卵的卵色素进行层析法分析,结果棕褐色卵区缺少深色卵的深黄色素;③淡色卵区幼虫发育经过稍短,但体重、健康性与深色卵区无明显差异;④淡色卵区原蚕结茧性、茧质成绩与深色卵无明显差异;⑤淡色卵区母蛾产卵粒数明显多于深色卵区母蛾产卵粒数,但蚕卵受精率、良卵率和越年卵孵化率等卵质成绩比后者差,同时淡色卵胚胎发育整齐度稍次。因此认为淡色卵对养蚕成绩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对繁育系数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经采用漂白粉液涂抹桑叶饲养和对照区次代卵色的调查,初步认为棕褐色卵区的产生与漂白粉液浸消桑叶无必然联系,但有增大蛾区内卵色深浅差异的趋向。
代方银冯丽春朱勇鲁成曾华明杨彪朱洪顺
关键词:蚕品种淡色卵
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被引量:8
2007年
在家蚕Bombyx mori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课题。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通过人为诱导获取大量的突变系统是及其重要的手段。本研究用化学诱变剂ENU、MNU、DES、5-BU、EMS诱导处理家蚕标准品种C108,筛选获得了非滞育红卵,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突变体,致死突变体及无鳞毛蛾翅突变体。结果还表明:MNU、DES诱变家蚕的突变效率高,注射翅原基比腹部更方便且效果好,化学诱导雄体比雌体的效果好;在时期上,注射蛹和蛾都有诱导效果。上述突变体大多为致死性突变,推测其可能与致死性基因突变有关。同时,本研究为应用TILLING技术鉴定家蚕更多目的基因突变体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林英陈冬妹代方银杨瑜向仲怀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化学诱变剂突变体TILLING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