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704)

作品数:24 被引量:352H指数:12
相关作者:丁巍伟宋海斌陈汉林初凤友李家彪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水合物
  • 6篇天然气水合物
  • 6篇气水
  • 6篇气水合物
  • 6篇海底
  • 4篇BSR
  • 3篇热流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特征
  • 2篇地质
  • 2篇动力学机制
  • 2篇数值模拟
  • 2篇似海底反射
  • 2篇盆地
  • 2篇稳定带
  • 2篇南海东北部
  • 2篇火山
  • 2篇海槽
  • 2篇海底天然气水...
  • 2篇海盆

机构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浙江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电力公司

作者

  • 7篇丁巍伟
  • 6篇陈汉林
  • 6篇宋海斌
  • 5篇初凤友
  • 5篇李家彪
  • 5篇杨树锋
  • 3篇吴时国
  • 3篇吴能友
  • 2篇金翔龙
  • 2篇陈林
  • 2篇周祖翼
  • 2篇程晓敢
  • 2篇张健
  • 2篇李湘云
  • 1篇冯占英
  • 1篇周普志
  • 1篇张光学
  • 1篇王渝明
  • 1篇郝天姚
  • 1篇万玲

传媒

  • 3篇海洋学研究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岛地震台远震记录反演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利用石岛地震台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和接收函数法分别反演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和速度结构.(1)对震中距25°~35°且记录良好的5次地震的ScS震相,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反演了岩石圈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对深源地震的反演结果表明,石岛地震台快波偏振方向为N94°E,这意味着西沙附近处于近东西向微偏南的拉张或地壳下方的地幔流方向为近东西微偏南,西沙地区地壳是过渡性的,其底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与欧亚板块运动一致的物质流.快慢波时间延迟为1.3s,估算各向异性层厚度为100km左右.(2)对震中距20°~60°的9次远震P波波形三分向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法反演了地壳和上地慢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石岛地震台下方地壳分为3层:约5km以上有一速度梯度带,S波速度从1.5km/s逐渐增加到3.5km/s,其间有若干小的分层;在5~16km的平均速度为3.8km/s左右,其间有若干小的分层;在16.0~26.5km的速度为3.6km/s左右,这是一个明显的低速层;莫霍面埋深为26.5km,莫霍面以下平均速度为4.7km/s,也有若干小的分层,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下有一个明显的低速层.根据转换波到时分析和速度剖面左右摆动现象,认为反演结果中的小分层可能是不真实的,但在16.0~26.5km的低速层的真实程度还是较高的,表明下地壳具有一定的塑性.
阮爱国李家彪郝天姚吴庆举胥颐
关键词:S波分裂接收函数S波速度结构波形反演
东海外陆架线状沙脊群被引量:19
2006年
基于最新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资料,对东海外陆架线状沙脊群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将研究区线状沙脊群划分为东北区和西南区,东北区沙脊走向约为N116°,该区沙脊线性特征明显,向内陆架延伸收敛,西南区沙脊走向为N120°-N146°,该区沙脊群趋向网状,研究区中部有趋向沙席特征.沙脊群向陆侧发育到60m等深线,东北部向海发育到水深120m左右、西南部发育到150m左右。在西南部洼地130~180m水深处仍有发育不完全沙脊分布.结合靠近研究区的典型地震剖面的沙脊体高角度斜层理声反射特征,以及4个钻孔和12个柱状样岩性分析及测年资料,表明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于东海外陆架的线状沙脊群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并由富含碎贝壳细砂为特征的海侵砂层所组成.沙脊的形成、发育和埋藏的决定因素在于海平面升降导致的水深变化和沉积物源供给速度.12400aBP期M2分潮同潮时线已-9研究区线状沙脊群具有较好的正交关系,12000~8000aBP期间的潮波系统可能是形成广泛分布于现东海外陆架线状沙脊群的主动力.
吴自银金翔龙李家彪郑玉龙王小波
关键词:东海陆架多波束测深沉积动力
南海东北部973剖面BSR及其热流特征被引量:41
2007年
对南海东北部973项目采集的地震测线进行了处理,阐明了恒春海脊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BSR)的特征.不同类型剖面的分析表明,单道地震剖面可以揭示南海东北部地区BSR一定的分布,但地震处理对揭示BSR分布全貌起重要作用.南海东北部的BSR具有世界大陆边缘BSR典型的特征,切穿了沉积层理反射,与海底起伏大体平行,为一强振幅的负极性反射.该BSR特征明显,意味着南海东北部地区存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利用甲烷水合物与多组分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计算了稳定带底界的埋深,并与BSR深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无论是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界还是多组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单一地温梯度计算的结果不可能与BSR深度在整个剖面上对应.可知本区横向上地温梯度变化较大.利用BSR资料估算了地温梯度并求得热流值.计算表明,地温梯度与热流值由西向东,随着离海沟距离的增大、离岛弧距离的减小而减小.BSR计算得到的热流值为28-64 mW/m^2,与台湾西南实测热流值的结果基本可以对比.
宋海斌吴时国江为为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南海东北部似海底反射稳定带热流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an Offshore Active Fault in the Western Sagami Bay, Central Japan被引量:1
2002年
Offshore active fault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deep sea, are very difficult to study because of the waterand sedimentary cover. To characterize the nature and geometry of offshore active faults,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mustbe employed. Generally, seismic profiling is used to map these faults, but often only fault-related folds rather thanfracture planes are imaged. Multi-beam swath bathymetr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history of afault because movements of an active fault are reflected in the bottom morphology. Submersible and deep-tow surveysallow direct observations of deformations on the seafloor (including fracture zones and microstructures). In the deep sea,linearly aligned cold seep communities provide indirect evidence for active faults and the spatial migration of theiractivities.The Western Sagami Bay fault (WSBF) in the western Sagami Bay off central Japan is an active fault that has beenstudied in detail using the above methods. The bottom morphology, fractured breccias directly observed andphotographed, seismic profiles, as well as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cold seep communitie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nature and geometry of the fault.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elected 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Sagami Bay duringthe period from 1900 to 1995 show that the maximum compression trends NW-SE and the minimum stress axis strikesNE-SW, a stress pattern indicating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吴时国坂本泉徐纪人黄孝健
关键词:OFFSHOREBAY
东海地区地热场综述被引量:8
2006年
综述了东海地区地热场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根据收集的各航次热流值资料,绘制了东海地区的热流值分布图,并根据热流值的分布特点将东海地区分为陆架区、冲绳海槽区、琉球岛弧和海沟区、菲律宾海盆区等4个区块,详细分析了它们的热流分布成因,在已有的东海南北热结构模型基础上对东海南北热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南冲绳海槽区的地壳热流值和地壳减薄程度都明显高于北冲绳海槽及其它各区,说明高热流值起源于地幔抬升和地壳的减薄,东海的扩张已经从冲绳海槽北部转移到南部。
周普志高金耀
关键词:冲绳海槽热流值
南海东北部973剖面BSR及其热流特征
对南海东北部973项目采集的地震测线进行了处理,阐明了恒春海脊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BSR)的特征.不同类型剖面的分析表明,单道地震剖面可以揭示南海东北部地区BSR一定的分布,但地震处理对揭示BSR分布全貌起重要作用...
宋海斌吴时国江为为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南海东北部似海底反射稳定带热流
文献传递
台湾增生楔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变形特征被引量:15
2005年
台湾增生楔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微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现代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增生楔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并分析了变形特征。认为台湾增生楔是由3个部分,即弧陆碰撞产生的增生部分、洋内俯冲产生的增生部分和增生楔后端在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之间的构造楔组成,研究区的高屏斜坡、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西端变形带分别是3个部分的反映。自中中新世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微板块俯冲,形成增生楔中洋内俯冲增生部分;与此同时菲律宾海微板块开始向NW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自6.5Ma B.P以来与亚洲陆缘斜向碰撞,形成增生楔中弧陆碰撞增生部分。碰撞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由于弧陆强烈的挤压作用,增生楔后端部分向北吕宋海槽倒冲楔入,使得上部的北吕宋海槽的沉积发生隆升变形。滨海的各个地貌单元可以和台湾陆上的地貌单元相联系,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但是由于陆上部分增生历史久,不仅抬升为陆,而且地层的年代也更老。
丁巍伟程晓敢陈汉林吴能友
关键词:弧陆碰撞动力学机制
南海区域构造沉降特征被引量:32
2003年
以南海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拉张单元,运用McKenzie盆地模拟方法,分析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史。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以海盆为中心,南北陆缘差异沉降十分明显。北部陆缘在向海盆倾斜沉降的背景上出现波动性,而南部陆缘具有北陡南缓的不对称性。纵向上,南海区域新生代沉降历史具有幕式和非均匀性。南海北部陆缘东西两侧岩石圈区域拉伸状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吴能友曾维军宋海斌周祖翼杜德莉万玲
关键词:岩石圈构造沉降新生代
南海北部陆缘有限变形分析——以西沙海槽为例
2005年
依据有限变形理论 ,计算了不同壳幔密度结构条件下西沙海槽构造应力场及其有限变形 .结果表明 :现今海槽中部处于隆升状态 ,最大隆升速率可达 7× 1 0 -3 cm a ,上、下地壳分界面上有限变形水平应变分量exx在海槽中部为压性 ,南北两侧为张性 ;垂向应变分量ezz在中部为张性 ,两侧为压性 .
张健宋海斌李家彪
基于自然邻点插值的数据处理方法被引量:17
2005年
利用自然邻点方法对离散的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观测数据和相对均匀的台湾地区重力观测数据进行了插值计算 ,并与地学中几种常用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自然邻点插值方法更适于处理分布不规则的观测数据 .
高洋张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