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702)

作品数:35 被引量:730H指数:16
相关作者:周蒂刘海龄吴世敏丘学林陈汉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盆地
  • 7篇地球物理
  • 7篇特提斯
  • 6篇新生代
  • 5篇珠江口盆地
  • 4篇东海陆架盆地
  • 4篇中生代
  • 4篇中生界
  • 4篇陆架盆地
  • 4篇基底
  • 3篇地球物理研究
  • 3篇岩石
  • 3篇岩相
  • 3篇岩相古地理
  • 3篇中特提斯
  • 3篇重磁
  • 3篇南沙海区
  • 3篇古地理
  • 3篇海区
  • 3篇凹陷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同济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海洋石油...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台湾大学

作者

  • 16篇周蒂
  • 11篇刘海龄
  • 9篇丘学林
  • 9篇吴世敏
  • 7篇孙珍
  • 7篇陈汉宗
  • 7篇阎贫
  • 6篇王家林
  • 6篇陈冰
  • 6篇郝沪军
  • 6篇张伯友
  • 6篇夏斌
  • 5篇吴健生
  • 4篇钟慧智
  • 4篇方银霞
  • 4篇施小斌
  • 3篇耿建华
  • 3篇吴水根
  • 2篇曾佐勋
  • 2篇许鹤华

传媒

  • 11篇热带海洋学报
  • 6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地学前缘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6
  • 22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的发育机制研究:相似模拟证据被引量:50
2006年
实验研究表明,整体北东走向的初始断裂的位置大致在珠一和珠二凹陷之间的隆起带下通过,由北北东-近东西-北东东三段组成;南海在早期的张开可能伴随约15°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存在一期南东向的扩张伸展,从而使西南次海盆张开;廷贾断裂可能是南沙盘的西侧边界,而卢帕尔断裂则可能是印支盘的东侧边界,之间为印支地块与南沙地块发生块体分离产生的NW走向的裂陷带,模拟实验中沿着这一北西向沉降带内的北西走向断裂上见到张剪花状构造,部分东倾的断裂上见反转逆冲,在地理位置和构造特点上与曾母盆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南海地区刚性构造块体的存在改变了部分断裂和裂陷带的走向,使变形不均匀分配,改变了局部构造样式,南海及陆缘的裂解可能受到了古南海俯冲拖曳和/或印藏碰撞引起的地幔流动的控制和影响.
孙珍钟志洪周蒂夏斌丘学林曾佐勋姜建群
全海洋浅地层剖面仪及其应用被引量:13
2007年
全海洋浅地层剖面仪(Topographic Parametric Sonar,TOPAS)PS 018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浅地层剖面仪之一。该系统是全海洋宽带非线性差频浅地层剖面仪,可对海底地层进行全方位测量,同时还兼有测量水深的功能,最大地层穿透深度为150 m,最小分辨率为0.3 m。系统多种发射信号(Ricker波、Burst波和Chirp波)的选取方便了操作者使用,从理论上实现了全海洋测量功能。从实测剖面分析,该系统是中、深水地层测量的理想测量系统。
吴水根周建平顾春华李守军谭勇华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仪穿透率分辨率
南沙海区及邻区构造演化动力学的若干问题被引量:48
2005年
通过南沙海区地球物理资料及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分析,指出南沙海域及邻区中新生代经历晚三叠世碰撞缝合事件及巽他陆块的形成,晚白垩世板块运动重大变格及东亚陆缘的大规模裂谷作用,始新世板块运动重大变革及古南海的消亡,中新世变革事件及南海今日面貌的奠基等四个重要演化阶段。并提出“东亚陆缘超级剪切”动力学模式来概括南沙海区及邻区这新生代构造演化:在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部分)、东段(澳大利亚部分)及西太平洋构造域这三大体系的竞争和联合的影响下,东亚陆缘岩石圈交替承受“左行压扭”和“右行张扭”超级剪切应力场的作用,导致南海等边缘海的张开或关闭,以及周边地块的裂离、拼合。
周蒂吴世敏陈汉宗
关键词:南沙海区动力学
南海西缘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动力学探讨被引量:17
2005年
通过对南海西缘新生代沉积盆地伸展作用、沉降、构造变形等特征分析,检查印支地块多条近北西向走滑断裂时间、幅度等特征以及与盆地之间联系,结果表明印度—欧亚碰撞引起的逃逸作用与南海西缘新生代盆地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两个与俯冲有关的不同扩张机制与南海西缘新生代盆地有成因联系,即(1)太平洋板块在古新世到始新世的滚动后退,太平洋—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降低驱使这些盆地产生初始伸展作用;(2)渐新世到中中新世古南海南倾俯冲板块的拖曳力,进一步驱使这些盆地的伸展及接着的南海扩张。
吴世敏丘学林周蒂
关键词:沉积盆地动力学
南沙海区及其周缘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被引量:36
2005年
通过对南沙海区及其周缘地区中-新生代以来4个主要地质时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一幕和二幕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包括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重构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演化历程:燕山期(侏罗纪到白垩纪)在南沙西面和西南面陆区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代表中生代东亚陆缘火山岩带的南段。同时在南沙与加里曼丹之间广泛发育的是基性-超基性岩,是在俯冲过程中折返到浅部的古南海洋壳碎片。喜山早期(古新世至始新世)岩浆活动微弱。喜山晚期一幕(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在加里曼丹—卡加延一带岩浆活动相对重新活跃,西段主要有英安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闪长岩等,东段主要为玄武安山岩,但规模较小,似乎不足以构成与古南海俯冲伴生的火山岩带。喜山晚期二幕(晚中新世至第四纪)岩浆活动出现高峰,为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喷发,与燕山期及喜山早期截然不同,在中南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中-北部尤为广泛,可能是该区出现上涌的地幔热团的指示。
周蒂刘海龄陈汉宗
关键词:岩浆活动中-新生代南沙群岛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被引量:32
2004年
将南沙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置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根据地球物理、地层展布、构造变形等特征,确立了南沙地块的一级构造边界,提出南沙地块的演化与古南海及现今南海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南海分隔了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随着古南海由西南往东北的剪刀状南向俯冲封闭和现今南海的张开,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先后在始新世—晚中新世发生B型俯冲、A型俯冲及碰撞作用,形成沙捞越俯冲碰撞带,并在该带北侧形成南沙地块前陆盆地区、南沙地块隆起区及南海深海盆3个构造单元。
吴世敏周蒂刘海龄
关键词:南沙地块构造区划
东海陆架盆地前新生代基底探讨
<正>地球物理、钻井以及周边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前新生代基底主要由中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前震旦纪变质岩组成,并可能存在晚古生代浅变质岩。 1.中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浙闽沿海地区发育巨厚的中生代火山岩和陆相碎屑...
刘建华方银霞吴水根
文献传递
深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白云凹陷的深部地壳结构被引量:71
2005年
以过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部的第一条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14 s)作为研究的基础,对该剖面进行了速度分析、时深转换及精细地震解释,探讨了白云凹陷的深部构造特征.该剖面深部反射特征非常清晰,莫霍面表现为一个起伏不平、厚薄不一的'层',其厚度可达1~3 km.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向海盆明显阶梯式减薄,在白云主凹的沉积中心处仅厚7 km左右.在剖面的最东南端下陆坡部位,深部(10~21 km)有三个略显起伏、彼此大致平行的强反射条带,推测为莫霍面之下存在俯冲洋壳的显示.在白云凹陷可能存在深大断裂,凹陷的持续强烈沉降可能与深大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关.
黄春菊周蒂陈长民孙珍郝沪军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白云凹陷深部地壳结构深大断裂莫霍面洋壳
关于南海ODP1144站位天然气水合物进一步探讨
<正> 1.前言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深海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和永久的冻土带中广泛存在,因其巨大的碳资源含量、能量密度高和成藏条件优越而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同时因其是高效应的温室气体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近10年...
耿建华邵磊吴松吴能友张光学
文献传递
古特提斯缝合带澜沧江段花岗岩高温高压实验模拟被引量:4
2004年
对古特提斯主体遗迹的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构造混杂缝合带、临沧花岗岩基、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进行了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模拟研究,以期对该构造带形成时期所处的构造物理环境作出判断。实验岩样取自紧邻澜沧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基。实验后样品产生了一系列新生显微构造,对应的地壳深度环境相当于中下地壳(13—18km)。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花岗岩的显微组构以动力重结晶颗粒极为发育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时的环境远比实验深度更深。综合考虑临沧花岗岩基现在的厚度(达15km)和花岗岩浆流动的上限深度(8—10km)以及风化剥蚀量,可以认为临沧花岗岩基的形成深度可大于25km,原始岩浆源于下地壳下部,接近莫霍面的顶面。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的形成与临沧岩基向东逆冲相关,它直抵古特提斯俯冲板块下插滑动顶面。研究表明,昌宁 孟连古特提斯曾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洋壳俯冲,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古洋盆。
刘海龄王子江施小斌丘学林张伯友阎贫夏斌
关键词:古特提斯高温高压实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