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zx07-049)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伟陈怀谷张伯桥陈莹于汉寿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致病力
  • 2篇纹枯病
  • 2篇纹枯病菌
  • 2篇小麦纹枯病
  • 2篇小麦纹枯病菌
  • 2篇枯病
  • 2篇病菌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类型
  • 1篇丝核菌
  • 1篇小麦白粉
  • 1篇小麦白粉病
  • 1篇基因序列
  • 1篇核相
  • 1篇附着胞
  • 1篇白粉
  • 1篇白粉病
  • 1篇病理
  • 1篇病理机制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篇陈莹
  • 2篇李伟
  • 1篇赵新兰
  • 1篇马亚男
  • 1篇张福锁
  • 1篇董明明
  • 1篇刘彩云
  • 1篇张晓祥
  • 1篇刘爱新
  • 1篇于汉寿
  • 1篇牛福芳
  • 1篇周益林
  • 1篇沈慧敏
  • 1篇张伯桥
  • 1篇陈怀谷
  • 1篇段霞瑜
  • 1篇王荔军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国部分地区玉米丝核菌组成及其致病类型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改进的组织分离法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和陕西5省10地市的270份类似玉米纹枯病的标样中,分离到204株丝核菌分离物。根据培养性状将这些丝核菌分为6种类型,DAPI染色显示,它们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和单核丝核菌,其中多核丝核菌占97.55%,双核丝核菌占1.47%,单核丝核菌占0.98%。经5.8SrDNA-ITS序列分析,多核丝核菌为AG1-IA、WAG-Z、AG-4-HG-I及AG-54个融合群,各融合群分别占菌株总数的84.80%、5.88%、3.43%和3.43%,其中AG1-IA为主要融合群;双核丝核菌为AG-A融合群;单核丝核菌种类尚不确定。对各融合群的致病类型进行初步比较发现,属于AG1-IA融合群的菌株,可在玉米叶鞘形成典型的云纹状病斑,其它菌株虽可引起玉米发病,但与AG1-IA的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牛福芳董明明赵新兰马亚男刘爱新
关键词:核相致病类型
我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组成和致病力,本文对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分离到的157株丝核菌,通过荧光染色法进行了细胞核数量观测。结果表明,其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7株多核丝核菌,占...
陈莹李伟于汉寿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病理机制基因序列
不同硅源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作用效果及对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研究了不同形态硅源制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60nm和100nm)、正硅酸乙酯、硅酸钠对小麦白粉病的作用效果以及对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几种硅源制剂处理盆栽小麦幼苗对白粉病防效分别为48.78%、43.73%、40.31%和33.29%,室内处理小麦离体叶段对白粉病抑制率分别为59.67%、53.51%、51.10%和42.22%。离体叶段接种白粉菌后1.5~2h、6~7h取样,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白粉菌孢子萌发过程,发现这几种硅制剂对白粉菌孢子初生芽管(PGT)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但对附着胞(AM)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其中以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溶胶对AM的影响最大。
刘彩云周益林王荔军段霞瑜张福锁沈慧敏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附着胞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陈莹李伟张晓祥张伯桥于汉寿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丝核菌纹枯病致病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