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1)

作品数:53 被引量:171H指数:8
相关作者:陈涛王才林赵庆勇朱镇姚姝更多>>
相关机构: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水稻
  • 11篇杂交
  • 8篇选育
  • 6篇杂交水稻
  • 5篇杂交稻
  • 5篇不育
  • 4篇粳稻
  • 4篇枯病
  • 4篇基因
  • 3篇稻瘟
  • 3篇稻瘟病
  • 3篇杂种
  • 3篇杂种优势
  • 3篇栽培
  • 3篇直播
  • 3篇三系不育系
  • 3篇施氮
  • 3篇土壤
  • 3篇抛秧
  • 3篇种质

机构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三明市农业科...
  • 5篇广东省农业科...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佳木斯大学
  • 2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2篇中国水稻研究...
  • 2篇连云港市农业...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周丽慧
  • 6篇姚姝
  • 6篇朱镇
  • 6篇赵庆勇
  • 6篇王才林
  • 6篇陈涛
  • 5篇王丰
  • 5篇柳武革
  • 5篇赵凌
  • 5篇张亚东
  • 5篇朱满山
  • 5篇刘迪林
  • 5篇付崇允
  • 5篇廖亦龙
  • 5篇李金华
  • 5篇魏松红
  • 5篇赵春芳
  • 4篇王海宁
  • 4篇梁文化
  • 3篇陈松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4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福建农业学报
  • 3篇中国种业
  • 3篇杂交水稻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大麦与谷类科...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农机化研究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福建稻麦科技

年份

  • 13篇2023
  • 1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2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初步鉴定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分布和分化,为生产上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国鉴别寄主(金刚30、特特普、南粳15、爪哇14、IR26)对2013年从广西南宁、东兴、防城港、钦州、岑溪等地水稻病区分离得到的29株水稻白叶枯病菌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同时采用部分近等基因系对5株南宁分离菌株致病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29株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均出现感病反应,均为SSSSS模式,为强致病菌;5株南宁分离菌株能使目前抗谱最广的水稻材料CBB23感病。【结论】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出现极大分化,需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控及水稻抗病材料的筛选利用工作。
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韦善富李道远高汉亮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
稻螟赤眼蜂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2022年
为了筛选适合稻螟赤眼蜂试验使用的内参基因,本试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了十个稻螟赤眼蜂候选内参基因(包括PABPC1L、ACTR2、ARPC2、EF1a、EEF1D、SFRS7、HSP70、CSNK1a1、GAPDH和TMEM209),分别检测了其在包括温度、取食、农药刺激等不同条件下,以及在稻螟赤眼蜂不同的发育历期的表达情况。利用RefFinder分析软件对Delta CT、BestKeeper、NormFinder、Ge Norm四种软件分析基因表达稳定性的结果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取食、农药刺激和不同发育历期处理,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F1a、EEF1D;SFRS7、ARPC2;PABPC1L、TMEM209;PABPC1L、ARPC2。本研究结果为在不同条件下选择稻螟赤眼蜂内参基因提供了参考,也有利于在稻螟赤眼蜂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取得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王珊珊田俊策田俊策鲁艳辉王香萍王香萍
关键词:QRT-PCR稻螟赤眼蜂内参基因基因表达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优良食味、低谷蛋白香粳稻新品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选育低谷蛋白新品种是功能性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满足肾脏病患者对人体健康和稻米品质的需求,迫切需要在育种中加强对功能性和食味品质的协同改良。【方法】以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p和香味基因fgr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与含低谷蛋白基因Lgc1的日本粳稻品种LGC-1杂交、回交,利用与目标基因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田间选择,在BC2F6获得5个新品系。以亲本南粳46和LGC-1为对照,对新品系的农艺、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与LGC-1相比,新品系的谷蛋白含量和可吸收蛋白含量相当,食味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且综合性状优良,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适宜在江苏不同稻区进行种植。【结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作为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够显著提高优质、高产、低谷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效率。
陈涛赵庆勇赵庆勇朱镇赵凌姚姝周丽慧赵春芳张亚东
关键词:粳稻优良食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倒V型稻田株间除草装置虚拟仿真及验证
2022年
针对现有稻田株间除草装置除草率低、伤苗率高的问题,对已设计的倒V型稻田株间除草装置进行有限元虚拟仿真。采用ALE多物质单元体算法建立土壤—水耦合模型,运用罚函数法,对除草爪与土壤—水模型进行流固耦合。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机器前进速度、除草爪转速与水层厚度进行虚拟仿真试验与分析,得到各因素及其一级交互作用对除草爪与土壤—水模型扰动率的影响规律,影响扰动率因素为除草爪转速>水层厚度>机器前进速度。通过对虚拟仿真试验结果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倒V型株间除草装置最佳因素参数组合为机器前进速度为0.53 m/s,除草爪转速为180 r/min,水层厚度为0.01 m。通过对仿真优化设计结果室内试验验证可知,倒V型稻田株间除草装置在最佳因素参数组合下进行除草作业平均除草率85.04%、平均伤苗率3.62%,满足稻田机械株间除草农艺要求。
靳文停葛宜元樊文武樊文武马浏轩杨荣敏
关键词:稻田土壤有限元方法流固耦合正交试验
不同来源特种稻香味和黑色种皮基因的鉴定与遗传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特种稻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性状和用途的水稻品种,目前已成为杂交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选择和利用不同来源特种稻种质资源并对其特殊性状基因型进行鉴定和遗传特性分析,对进一步促进特种稻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InDel-E2、FMbadh2-E7、CAPSRa和CAPS-Ra以及自主开发设计的特异性功能标记FMbadh2-E2、FMbadh2-E7A、FMbadh2-E7B、Ra-CAPS1和Ra-CAPS2并结合基因克隆和测序技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2份优质香型水稻亲本材料的香味基因和8份黑米水稻品种的黑色种皮基因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研究发现,在32份香型水稻材料中,有28份香味性状来源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上编码甜菜碱脱氢酶基因Badh2的功能缺失突变,且为常见的badh2-E7等位突变类型,其在Badh2基因第7外显子处发生8 bp缺失和3个单核苷酸(SNPs)位点多态性突变;2份(板仓香糯和八桂香)表现为香味基因杂合型(Badh2/badh2);2份(溪香和莉香占)在Badh2基因第2和第7外显子处均未发生碱基缺失突变,且具有完整的Badh2基因位点编码序列,其香味性状可能不受Badh2等位基因控制。另外,研究发现,8份黑米水稻品种的黑色种皮均由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上的Ra/Pb基因控制,其在第7外显子处均表现为2 bp(GT)的缺失突变。同时本研究通过构建多个杂交F2群体对Badh2和Ra基因进行了遗传特性分析,发现其香味和黑色种皮性状分别受1对细胞核隐性和1对细胞核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来源优质香型水稻亲本材料的香味基因和黑米水稻品种的黑色种皮基因进行鉴定、特异性功能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遗传特性分析,为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高产且具有香味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及黑米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可明显提高特种稻的选育效率,同时对进一步发现�
曾跃辉韦新宇黄建鸿肖长春张锐尚伟许旭明
关键词:香味基因
半糯粳稻品种核心标记的筛选及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2022年
【目的】构建一套基于水稻重要性状基因标记的品种DNA指纹鉴定体系,为加强主栽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种的种质管理与品种保护奠定基础。【方法】以34个江浙沪主栽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已知标记多态性鉴定、公共数据库基因序列比对、基因组重测序等多种方法对水稻重要性状调控基因的关键差异位点进行筛选,开发核心SNP或InDel标记;利用As-PCR技术将SNP标记发展为依据电泳条带鉴别的简单PCR标记,通过电泳条带特征化和类型分析获得基因型信息,构建半糯粳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库。【结果】筛选出来源于40个水稻重要性状调控基因的54个核心标记,包括18个SNP标记和36个InDel标记;54个标记在20个品种中共检测到155个有效特征化条带,转化为155个0/1数据位点,建立各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可区分全部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性变异范围为0.47—0.90,其中,南粳7718与苏香粳100的相似性系数最小,而南粳9308与南粳9036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二者存在8个数据位点差异。亲缘关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6个分支,其中,南粳7718为独立分支,表明其与其他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核心标记鉴定效果的进一步验证表明,该套标记可以对14个半糯粳稻新品种进行有效区分,聚类图显示其分布于Ⅱ、Ⅲ和Ⅳ3个类群,证实各品种间基因型信息的差异性;并利用该套标记鉴定了一个未知半糯水稻的品种真实性,根据基因型和聚类分析,将其判定为南粳9108。【结论】经优化筛选,获得可准确区分当前主推半糯粳稻品种的54个核心标记,并发展为可电泳检测的简单PCR标记,利用该套标记组合构建了34个江浙沪地区主栽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
赵春芳赵庆勇吕远大陈涛姚姝赵凌周丽慧梁文化朱镇王才林张亚东
关键词:水稻DNA指纹图谱分子标记
双季直播水稻的产量形成及群体光合基础研究
2023年
为了发掘直播风险较小的品种,推荐较好的早晚稻直播品种搭配模式,选用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早稻品种中早39、湘丰早119、湘早籼6号和湘早籼32号为试材,开展了早晚双季直播水稻产量形成及群体光合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密度为5.0 kg/667m2的条件下,4个品种的产量均可达到移栽种植的平均水平,其中,早晚双季直播时湘早籼6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26.0~884.7 kg/667m2,湘早籼32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7 d、双季产量为784.3~847.2 kg/667m2,湘丰早119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94.1~990.5 kg/667m2,这3个品种作早晚双季直播时生育期搭配合适,可以在适合的地区推广;中早39和湘丰早119的光合速率较强且后期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其齐穗后最大输出量和乳熟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其他2个品种,且中早39分蘖期至抽穗期的群体生长率最大、湘丰早119抽穗期到乳熟期的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这2个品种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中早39的每穗粒数多、产量较高,但生育期相对较长,而湘丰早119的生育期短,属于多穗、稳产品种,推荐采用中早39+湘丰早119的早晚双季直播模式。
刘利成闵军刘三雄胡敏黎用朝
关键词:双季稻直播
米粉加工稻新品种广优151的选育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广优151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抗稻瘟病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与恢复系江恢151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高(27.8%),适宜加工米粉。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220062)。介绍了广优15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加工特性,并提出了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旨在为该品种的生产、加工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韦新宇李齐向左生力曾跃辉黄建鸿肖长春许旭明
关键词:米粉高直链淀粉选育
优质香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雅S的选育与应用
2023年
广雅S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优质抗病不育系Y58S与自育优质三系保持系广8B杂交,然后与广8B回交1次,后代经多代系谱选择育成的优质香型光温敏核不育系,2020年9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不育系株叶形态好、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粒型细长、稻米品质优良、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繁殖制种特性好。以广雅S为母本与泰香占配组育成的优质香型两系杂交稻雅两优泰香占于2021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廖亦龙柳武革柳武革刘迪林王丰朱满山刘迪林曾学勤李金华马晓智
关键词: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
基于LS-DYNA的水田株间除草爪切削土壤仿真分析
2023年
为解决目前水田株间除草部件设计周期长、试验效果差等问题,以及更好地揭示黑龙江省水田除草机株间除草爪与土壤间的关系特性,采用集成建模思想研究株间除草对爪切削土壤问题。首先,采用Creo 5.0软件对除草爪与土壤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将建好的三维模型导入Hyper Mesh2017软件进行模型修复与网格划分,利用LS-PrePost进行关键字定义;最后,利用LS-DYNA软件对除草爪切削土壤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采用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方法选取除草爪入土深度、旋转角速度和机器前进速度3个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仿真试验分析,得到各因素及各因素间一级交互作用对试验评价指标土壤所受平均有效应力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土壤平均有效应力影响主次顺序为:除草爪转速、机器前进速度、机器前进速度×除草爪转速、入土深度×机器前进速度、入土深度、入土深度×除草爪转速。仿真回归模型呈正态分布,表明该模型可靠,可以用作预测试验模型,可为水田株间除草爪在不同田间作业参数提供参考。
靳文停王深研钱海峰李文龙杨家豪马浏轩
关键词:有限元方法正交试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