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45024)

作品数:2 被引量:5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伟平刘新吴国雄史学丽郭晓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模式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夏季
  • 1篇环流
  • 1篇非绝热
  • 1篇非绝热加热
  • 1篇参数化
  • 1篇参数化方案
  • 1篇大气环流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2篇刘新
  • 2篇李伟平
  • 1篇聂肃平
  • 1篇郭晓寅
  • 1篇吴国雄
  • 1篇史学丽

传媒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气候模式中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基于NCEP再分析的近地面气候资料驱动陆面过程模型NCAR CLM3,检验了6种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CLM3、Douville1995、Roesch2001、Wu2004、Yang1997、Niu2007)模拟的积雪覆盖率的季节变化,并与NOAA AVHRR得到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NCARCLM3的物理过程框架之下,CLM3、Douville1995、Roesch2001三种方案低估了广大地区的积雪覆盖率,模拟的雪线位置偏北,尤其是在秋季积雪初期;Wu2004方案低估了秋季欧亚大陆的积雪覆盖率;Yang1997方案模拟的积雪覆盖率有些偏高,尤其是在积雪覆盖区的南部边缘;考虑积雪密度变化的Niu2007方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Yang1997方案的正偏差。春季末期,6种方案模拟的雪线位置都偏北。在地形比较平缓的地区,Niu2007方案的整体效果最好。观测和模拟的积雪覆盖率的出现频数大部分集中在低(小于0.2)和高(大于0.8)覆盖率等级,中等覆盖率所占比例很少。
李伟平刘新聂肃平郭晓寅史学丽
关键词:气候模式参数化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3
2007年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刘新李伟平许晃雄吴国雄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大气环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