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8001174)
-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籍贵苏李素英吕芃侯升林刘国庆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黄骅市农业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财政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甜高粱杂交种能饲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12年
- 甜高粱杂交种能饲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2A为母本,以甜高粱恢复系823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于2005~2007年连续3年在所内进行了产量和抗性鉴定,2008~2009年连续2年进行了河北省多点区域试验,2010年进行了生产试验并通过专家组检测,于2011年7月通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正式定名为"能饲2号"。本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合能源和饲草用途,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 侯升林吕芃李素英籍贵苏刘国庆马雪刘公社杜瑞恒刘占凯王丽华贾银锁马春红许丽萍孙庆军
- 关键词:甜高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高粱抗蚜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2年
- 高粱(Sorghum bicolour)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酿造和能源作物之一,也是C4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蚜虫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几乎危害所有的栽培作物。危害高粱的蚜虫主要包括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高粱的抗蚜资源尚不丰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麦二叉蚜的抗性遗传方面,已定位20个抗性QTLs,单一QTL对抗性差异贡献率最高可达80.3%,对高粱蚜和玉米蚜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高粱的理化特性与其抗蚜性能相关,故可与育种实践相结合。高粱和蚜虫(Acyrthosiphon pisum)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这将有助于蚜虫-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植物对蚜虫的抗性机制研究。目前已克隆到2个抗蚜基因,且多个抗蚜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在染色体上。该文重点综述了上述研究成果并对高粱抗蚜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刘国庆杜瑞恒侯升林吕芃籍贵苏李素英
- 关键词:蚜虫基因抗性遗传高粱
- 甜高粱杂交种冀甜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
- 2011年
- 冀甜3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春32A为母本,甜高粱雷伊的晚熟株系为父本,于2005年在海南配制而成。2006年进行新品种比较试验,在18个甜高粱杂交组合中表现优异。
- 侯升林杜瑞恒李桂英籍贵苏李素英吕芃马雪刘国庆刘占凯王丽华许丽萍孙庆军
- 关键词:高粱杂交种栽培选育品种比较试验杂交组合甜高粱
- 河北省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被引量:1
- 2011年
- 甜高粱是新兴作物,但我国缺乏规范的甜高粱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农民种植无据可依,经常发生种植粗放、田间管理滞后、病虫害严重、收获指标无法保证等问题,致使甜高梁的茎秆产量低、含糖量低且质量差,影响了产后深加工市场的扩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根据甜高梁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经过多年多点的重复试验、生产调查、大田示范验证、生产推广应用、数理统计,并依据当地的生态和生产条件,综合分析总结确定,制定了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甜高梁产量、保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开发,有利于农民增收。
- 侯升林杜瑞恒刘占凯吕芃籍贵苏李素英刘国庆王丽华马雪许丽萍孙庆军
- 关键词:盐碱地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