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ZWB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兴阳丁帆庞秀慧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10篇小说
  • 9篇乡土
  • 9篇乡土小说
  • 4篇叙事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形象
  • 2篇农民叙事
  • 2篇人格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人
  • 2篇文化人格
  • 2篇流动农民
  • 2篇化人
  • 1篇叙事研究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质
  • 1篇中国社会
  • 1篇中国社会变迁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9篇李兴阳
  • 2篇丁帆
  • 1篇庞秀慧

传媒

  • 1篇文史哲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扬子江(评论...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社会变迁与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被引量:4
2013年
"流动农民"叙事是中国乡土小说中绵延不绝的重要一脉,及至新世纪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这里所谓的"流动农民"不是指农民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因探亲访友、治病救人或游览购物等的现实需要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即时性行为,而是指具有"移民倾向"的农民主动或被迫异地务工谋生等现代性社会迁移现象。从地理文化空间角度看,"流动农民"主要在城市与乡村、
李兴阳
关键词:流动农民乡土小说叙事社会变迁现代性社会
“四类分子”子女题材小说的价值困惑
2010年
阶级话语不但使"四类分子"们成为乡土社会的劣等人群,还迫使他们的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饱受苦难,形成他们的怨恨情结。虽然1979年之后国家取消了对四类分子子女们的政策歧视,但是怨恨情结使得他们寻求价值观和现实利益的双重补偿,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叙述他们的怨恨情结,对文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怨恨叙述表面上是梳理阶级话语在当下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应该是反思阶级话语的价值与意义,为社会的整合提供思想资源,以文学的方式整合集体记忆,建构新的价值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左翼文学以来僵化思维的影响,无形中把阶级话语与国家话语合二为一,不敢亦不能反省阶级话语的来龙去脉。在怨恨叙述中,我们看到作家或者受僵化思维的禁锢,以国家认同压抑了怨恨叙述的反省力度;或者为了避免前者的局限,以漠视国家话语和割裂历史的方式来叙述阶级话语带来的怨恨记忆,造成了社会伦理的混乱与个体道德的虚无化。这恰恰反映了文学在僵化思维的长期禁锢下因无法回答现实问题而形成的价值困惑。
庞秀慧
关键词:阶级话语左翼文学
乡村治理危机与乡村权力批判——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关注现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严峻现实,直面乡村治理危机,批判作为危机之源的乡村权力。揭示与批判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膨胀的乡村权力崇拜意识;二是家族、资本和黑恶势力影响下的乡村权力建构的非正当性;三是丧失"人民性"的乡村权力给乡村造成的破坏与伤害;四是肯定农民们作为弱者所采取的多种反抗形式的正当性。新世纪乡土小说由此表露出对乡村权力建构非正当性的深切忧虑。
李兴阳
关键词:乡村权力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村庄形象”初论被引量:1
2014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基于"转型话语"所描绘的"村庄形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消失"与文化意义上的"终结",二是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有违公平正义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三是村庄文化上的新旧杂糅,这是中国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表征,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村庄从外在的地理人文景观到内在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急遽变化还在进行之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及其叙事远没有所谓的"终结"。
李兴阳
“土地问题”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叙事想象——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土地叙事”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对于农村的土地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在新世纪乡土叙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土地关系的历史变迁,对土地的破坏与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疏离、抛荒与坚守,新的土地流转制度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尝试,与土地有关的各种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等。对土地问题的剖析,显示了新世纪乡土小说对中国乡村社会变革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历史深度与广度。
李兴阳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与现实诉求被引量:3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蔚为大观,其题材丰富多样,而以"革命"、"家族"、"文革"和"抗战"等最为突出,这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诉求相关,并因此透露出浓郁的时代焦虑。在重写乡土历史时,作家们也感到难以摆脱既有的乡土"历史叙事"传统尤其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传统的影响。在现实与美学的双重焦虑中,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有了诸多新的艺术特质。
李兴阳丁帆
关键词:历史叙事现实诉求艺术特质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在乡农民”形象被引量:4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以留守乡村的农民为表现对象的"在乡农民"形象,虽然鲜有影响较大的"典型",但其形象群落比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和复杂,有美善的传统"乡村好人",有初步获得现代性的"新农民",有罹患国民劣根性顽疾的"无公德的个人",也有不少人性扭曲没有道德底线的"乡村恶人"。这些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洞察生活的艺术感悟力,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李兴阳
关键词:文化人格
终结过程中的裂变与新生——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综论被引量:6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概略地分为"流动农民"、"在乡农民"和"乡村知识分子"等三大类。由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社会空间场域不同,三类农民卷入中国农村变革大潮的现实遭际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分化。在现代性获得过程中,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与精神结构的新旧杂陈,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激烈而复杂,其历史命运也将迥然有别。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艺术洞察力,捕捉历史机缘,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李兴阳
关键词:农民形象文化人格裂变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流动农民”形象被引量:6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能表达自己的"沉默群体"。其外在的流动迁徙与内在的文化精神裂变,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与"精神事件"。新世纪乡土小说对流动农民心灵苦旅的及时发现与深入开掘,写出了乡土中国心灵史上的新篇章,具有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李兴阳
关键词:流动农民社会事件
新世纪乡土小说“流动农民”叙事的价值取向与叙述选择被引量:7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李兴阳丁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