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潮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作品数:327 被引量:1,118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军王忠合郑玉忠张振霞陈蔚辉更多>>
相关机构: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市中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0篇医药卫生
  • 6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3篇农业科学
  • 32篇化学工程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文化科学
  • 10篇生物学
  • 9篇理学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电子电信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8篇抗氧化
  • 11篇血压
  • 10篇糖尿
  • 10篇糖尿病
  • 10篇陶瓷
  • 9篇手术
  • 9篇抗氧化性
  • 9篇护理
  • 8篇群落
  • 8篇疗效
  • 7篇调味
  • 7篇调味品
  • 6篇蛋白
  • 6篇抑菌
  • 6篇植物
  • 6篇橄榄
  • 6篇疾病
  • 5篇色谱
  • 5篇葡萄糖
  • 5篇疗效观察

机构

  • 145篇韩山师范学院
  • 42篇潮州市中心医...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广东省农业科...
  • 8篇华南理工大学
  • 8篇新疆农业大学
  • 7篇潮州市农业科...
  • 7篇广东济公保健...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5篇广东佳宝集团...
  • 4篇汕头大学
  • 4篇仲恺农业工程...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3篇华侨医院
  • 3篇广东金源光能...
  • 3篇广东华兴换热...
  • 3篇广东顺大食品...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19篇王忠合
  • 19篇王军
  • 9篇郑玉忠
  • 8篇张振霞
  • 7篇陈蔚辉
  • 7篇余元善
  • 7篇傅力
  • 6篇黄臻洵
  • 6篇林锐波
  • 6篇黄俊生
  • 5篇李晓河
  • 5篇许贤彬
  • 5篇查广才
  • 5篇朱慧
  • 5篇蔡毅峰
  • 4篇张福平
  • 4篇张秋燕
  • 4篇李云
  • 4篇蔡拉加
  • 4篇徐玉娟

传媒

  • 2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0篇中国医学创新
  • 8篇食品与发酵工...
  • 8篇食品工业科技
  • 8篇轻工科技
  • 7篇现代计算机
  • 6篇中国调味品
  • 6篇食品科技
  • 6篇食品工业
  • 6篇广东化工
  • 6篇现代食品科技
  • 5篇广东农业科学
  • 5篇广州化工
  • 5篇中国医药科学
  • 4篇广东医学
  • 4篇农产品加工
  • 4篇临床医学工程
  • 4篇中国当代医药
  • 4篇分子诊断与治...
  • 3篇化工新型材料

年份

  • 19篇2023
  • 34篇2022
  • 45篇2021
  • 31篇2020
  • 29篇2019
  • 20篇2018
  • 38篇2017
  • 33篇2016
  • 27篇2015
  • 19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橄榄总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培褐变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是导致植物组培褐变的主要因素,笔者研究两者与橄榄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关系以期为成功建立橄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集了不同月份下橄榄的不同组织部位,包括老叶、成熟叶、嫩叶、叶柄、幼嫩茎段和去皮的幼嫩茎段、橄榄果实的胚等9个不同部位;研究了这些样品中总多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组织培养褐变的关系。研究发现,3月份橄榄各部位的总酚含量、PPO活性和褐变率都较低;特别是去皮的幼嫩茎段具有最低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在组培过程中褐变程度也最低,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是橄榄组织培养过程中选择的理想外植体。试验结果表明,橄榄外植体的褐变是受到酚类物质的含量和PPO的活性影响的,多酚含量与PPO活性越高,越容易引起外植体褐变。
张振霞洪萍
关键词:橄榄总多酚多酚氧化酶褐变
Hp促发自身免疫介导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Hp促发自身免疫介导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Hp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00例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P-65、炎性反应指标(hs-CRP、IL-6、IL-8及TNF-α)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FFA、MDA及SOD),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CagA结果者的上述检测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HSP-65与血清炎性反应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SOD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HSP-65、FFA和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CagA检测结果者的血清HSP-65、炎性反应指标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P-65与血清炎性反应指标、FFA及MDA均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P<0.05)。结论:Hp可促发自身免疫介导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炎症反应,应重视对Hp感染的防控与干预。
谢芸陈维平
关键词:HP自身免疫高血压
超声波辅助酶解豌豆分离蛋白的动力学及酶解物功能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超声波辅助酶解豌豆分离蛋白,研究酶种类、酶用量、超声波功率、超声处理时间参数对豌豆分离蛋白酶解动力学的影响及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胰蛋白酶的水解效果较好,超声波处理可促进豌豆分离蛋白的酶解反应,最佳处理参数为:超声功率450 W,超声处理时间20 min,pH 8.0,此条件下的水解度为19.11%-38.06%(酶用量0.5-3.5 U/g)。动力学分析表明,豌豆分离蛋白酶解过程中酶用量与底物浓度的比值与水解度服从lg对数线性关系模型。酶解物功能特性分析表明,酶解处理后的溶解度最大增加300%,酶解前、后的起泡性分别为13%和120%(增加8.3倍),乳化性分别为32.1 m^2/g和55.3 m^2/g。上述分析表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可作为一种改变豌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制备活性肽的有效技术。
王忠合王军陈长流李珍妮郑晓平
关键词:超声波酶解水解度功能特性
不同类型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以广东潮州市凤凰单丛茶区的高山、中山和低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及其环境因子和管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标、NMDS排序、perMANOVA检验、SIMPER分析和RDA排序等方法,研究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茶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中山茶园次之,低山茶园最低,且差异显著;高山茶园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茶园,高山茶园和中山茶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低山茶园,但低山茶园的物种优势性高于其他两个茶园。NMDS排序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差异明显;SIMPER分析显示,高山茶园与中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小(28.90%),高山茶园与低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大(52.13%);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在整体上差异显著(P<0.05)。RDA排序与pRDA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与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其独立贡献率为62.52%;茶树盖度和除草剂是次要环境变量因子, 2个环境变量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9.155%、10.99%,其他环境变量因子对茶园蜘蛛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茶园开发过程中保留外围自然生境有利于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的保护,更好地利用蜘蛛防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有机生产,提高茶叶品质。
邢树文梁秀霞朱慧孙延杰查广才
关键词:高山茶园丘陵茶园
超声波辅助浸提橄榄风味物质制备特色蘸黏调味品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以超声波辅助浸提橄榄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黏调味品。以单因素试验循环确定橄榄特色蘸黏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橄榄特色蘸黏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柠檬酸>麦芽糊精>橄榄提取液>谷氨酸钠。最优组合为橄榄提取液100 mL,麦芽糊精20 g,谷氨酸钠15 g,柠檬酸1 g,该配方条件下产品色泽均匀、颗粒适中、香味独特、橄榄味浓郁、口感丰富。
黄俊生邱晨晨黄东燕
关键词:橄榄风味物质潮州菜调味品
浇注温度对立式连续铸造Cu-15Ni-8Sn合金铸锭锡偏析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采用立式连续铸造法制备φ160 mm的Cu-15Ni-8Sn铸锭,研究浇注温度对合金铸锭中Sn元素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浇注温度可以有效抑制Sn的宏观偏析。当浇注温度为1235℃时,相对偏析度为3.7%;浇注温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提高枝晶偏析的均匀性,随着浇注温度从1400℃降低到1235℃,偏析组织体积分数由表层至心部的变化幅度从35.5%降低至8.8%。此外,浇铸温度的降低也可以有效细化铸锭二次枝晶间距及偏析组织,随着温度的降低,偏析面积>0.001 mm2的占比逐渐下降,偏析面积0.0001~0.001 mm2的占比逐渐上升。
钟敏吴渊牛冬鑫潘德清罗宗强张卫文
关键词:浇注温度CU-15NI-8SN合金宏观偏析枝晶偏析
椎体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并行PVP术患者24例,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比较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的比值(FEV1%)的变化;分析VAS评分及肺功能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一年骨密度(BMD)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均于术后7 d内出院,出院前可站立行走,生活自理。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1周VC、FVC、FEV1%优于术前(P〈0.01或P〈0.05)。术后1年VAS评分及VC、FVC、FEV1%亦优于术前(P〈0.01),且也优于术后1周的情况(P〈0.01或P〈0.05)。VAS评分与VC、FVC、FEV1%呈负相关(r=-0.0964、-0.0702、-0.533,P〈0.01)。本组患者术后一年腰椎BMD高于术前(P〈0.01)。结论 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COPD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能快速解除患者疼痛、恢复活动能力、帮助恢复肺功能,还能增强骨密度、预防再骨折的发生,疗效良好。
莫成敏蔡拉加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唑来膦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潮州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653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抗体。结果:1653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067例,病毒感染184例,细菌感染617例,支原体感染172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00例,衣原体感染53例,Q热立克次体感染13例,混合感染245例。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5.11%),细菌则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40.1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8.81%)和卡他莫拉菌(16.54%)。结论: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是细菌,其次是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谢鹤李贵才王朋朋吴淑庄罗昭云黄斌钱月梅陈默蕊
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病原学
凤凰单丛茶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被引量:10
2016年
从潮州凤凰单丛茶树中分离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为新型生物抗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对凤凰单丛茶树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对供试指示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平板对峙法筛选对供试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并对拮抗细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鉴定。结果表明:凤凰单丛茶树中共分离出内生细菌9株,其中FH01菌株抑菌效果最好,且对供试菌的抑菌谱广,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92 mm和12.36 mm,对梨果黑斑病菌、核桃叶枯病菌、红枣黑斑病菌、立枯丝核菌的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2.10%、81.52%、75.06%、67.10%。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鉴定,内生拮抗细菌FH01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strain)。
蔡丽欧燕清侯小桢王金良傅力
关键词:凤凰单丛茶内生细菌抑菌
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测试人份扩展及性能验证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分析系统测试人份扩展及性能验证效果。方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患者的全血1000份为研究对象,于清晨抽取静脉空腹血2 ml置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管中,分为2份,第一份采用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直接上机检测,将检测结果记录为规格内。第二份标本采用WASH液进行稀释后上机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扩展人份。对规格内分析柱和扩展人份分析柱分别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按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标本分为A组(糖化血红蛋白<6.0%)、B组(糖化血红蛋白为6.0%~8.0%)、C组(糖化血红蛋白>8.0%),对三组标本规格内和扩展人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验后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分组,得出A组有300例,B组有420例,C组有280例。各组规格内和扩展人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8、1.8517、0.8514,P>0.05)。结论伯乐D-10T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试剂检测人份分析柱扩展前后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无明显影响。
苏锦霞黄泽伟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