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122)

作品数:8 被引量:156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晶茹姚亮王如松陈波石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碳排放
  • 3篇园区
  • 3篇生命周期评价
  • 2篇隐含
  • 2篇生态
  • 2篇生态产业
  • 2篇生态产业园
  • 2篇生态园
  • 2篇生态园区
  • 2篇投入产出表
  • 2篇区域间
  • 2篇区域间投入产...
  • 2篇结构分解分析
  • 2篇居民消费
  • 2篇二氧化碳排放
  • 2篇产出表
  • 2篇产业园
  • 1篇研究方法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乡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10篇刘晶茹
  • 6篇姚亮
  • 6篇王如松
  • 2篇周传斌
  • 2篇石垚
  • 2篇陈波
  • 1篇杨建新
  • 1篇柏樱岚
  • 1篇刘瑞权
  • 1篇吴琼
  • 1篇张琳
  • 1篇张艺山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MFA的生态工业园区物质代谢研究方法探析被引量:15
2010年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国家尺度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地域尺度下MFA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工业区内的企业及其所形成的工业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ISNs)物质核算入手,针对如何在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EIPs)尺度开展物质代谢研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通过引入部门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Physical Input-Output Table,PIOT)对该尺度MFA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最终构建了EIPs-MFA模型及指标体系。以期为生态工业园区实践中的规划与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石垚杨建新刘晶茹陈波王如松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网络
生态园区的景观建设——以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集中区的重要体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生态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服务功能是园区生态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根据园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红色空间、绿色空间、灰色空间和蓝色空间,本文以郑州国家经...
刘晶茹吴琼王如松姚亮
关键词:生态产业园景观生态服务
文献传递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
姚亮刘晶茹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文献传递
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被引量:21
2011年
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核算了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5a的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其呈现增加趋势。2007年达到18.53亿t,相当于1997年的1.61倍,年平均增长4.89%.其次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分析了碳排放效率变化、经济内在结构变迁、消费结构转变、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变化等六项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效率因素和人均消费水平变化是驱动碳排放变化的两大主要力量,并且作用相反。碳排放效率的持续提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急剧增加的趋势,是减缓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而人均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
关键词:结构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
可持续消费的内涵及研究进展——产业生态学视角被引量:2
2012年
生产和消费是产生诸多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界定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及内涵,认为可持续消费首先须符合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资源能源永续合理利用等可持续理念;其次辨识了可持续消费研究依次经历关注消费者行为直接环境影响、关注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到关注消费者责任3个阶段;最后结合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背景,提出我国可持续消费研究应该以城市居民为重点、加强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和内注重可持续生产等建议。
刘晶茹刘瑞权姚亮
关键词:生命周期消费者责任
基于PSR模型的淮北矿区塌陷湿地生态管理评价研究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淮北矿区塌陷湿地生态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煤矿开采量和矿井涌水量来评价压力指标;状态评价主要是通过水文机理评价得出塌陷地产生持久性湿地的机制,同时对湿地的水生态服务和土地利用改变进行评价,对其现状进...
柏樱岚王如松刘晶茹
文献传递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化的集成技术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垃圾管理中分类收集程度不足、厨余垃圾高水分含量的问题,研究了社区人工分类混合垃圾、厨余垃圾简易机械压缩、压缩后厨余垃圾和渗滤液的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集成技术模式.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人工分拣效率为36.8kg/h,随分拣熟练程度提高而增加.社区分拣出的厨余垃圾有机质含量高达44.693%,营养元素N、P、K的含量分别为2.586%、0.649%和1.274%,C/N为17.427,而重金属含量仅为从混合垃圾集中分选出的可堆肥原料的0.07~0.82倍.厨余垃圾压缩脱水后含水率仍高达78.7%,影响后续堆肥效果.采用生物稳定和稀释的渗滤液浇灌凤仙花具有一定的肥效,植株干重是清水浇灌的1.46~2.94倍.基于社区人工分拣的集成技术模式可减排垃圾产生量的52.6%.
周传斌刘晶茹王如松张艺山
关键词:生活垃圾减量化集成技术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被引量:57
2010年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情况相反。另外,本研究还采用万元碳排放量表示区域间经济拉动的碳负荷系数,来衡量经济拉动作用的碳环境友好程度,即碳效率。区域承接的拉动作用的碳效率从大到小顺序是:京津,西南,东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北,东北,南部沿海,中部区域。
姚亮刘晶茹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旅游消费文献的分析,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生态足迹和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旅游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做了展望。
张琳刘晶茹
关键词: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被引量:47
2011年
可持续消费研究是产业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本研究首先采用综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Hybrid LCA)核算1997、2002和2007三年的居民消费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发现2007年的碳排放量已经达到18.01亿吨。城镇居民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达到总量的76.44%。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变化的五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排放强度因子是"减缓"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力量,而人均消费水平因子是推动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对碳排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未来应该通过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加快研发低碳能源技术,来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另外,要充分挖掘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减排潜力,引导消费结构,提倡适度消费,促进居民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
关键词:结构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