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46)

作品数:1,120 被引量:4,020H指数:20
相关作者:熊光权赵金良卢迈新李来好汪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55篇期刊文章
  • 23篇学位论文
  • 2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0篇农业科学
  • 181篇轻工技术与工...
  • 84篇生物学
  • 60篇经济管理
  • 5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医药卫生
  • 8篇理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化学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32篇养殖
  • 140篇罗非鱼
  • 104篇池塘
  • 79篇水产
  • 60篇饲料
  • 47篇幼鱼
  • 46篇鱼类
  • 44篇营养
  • 44篇基因
  • 43篇淡水
  • 41篇草鱼
  • 39篇吉富罗非鱼
  • 37篇养殖模式
  • 36篇蛋白
  • 36篇斑点叉尾鮰
  • 35篇尼罗
  • 35篇免疫
  • 32篇抗氧化
  • 32篇池塘养殖
  • 29篇代谢

机构

  • 24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9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45篇南京农业大学
  • 88篇中国水产科学...
  • 88篇中国水产科学...
  • 87篇中国水产科学...
  • 83篇湖北省农业科...
  • 48篇中国水产科学...
  • 47篇华中农业大学
  • 46篇江苏省淡水水...
  • 38篇中国农业大学
  • 36篇集美大学
  • 32篇长江大学
  • 31篇安徽省农业科...
  • 31篇中国水产科学...
  • 31篇学研究院
  • 23篇湖北工业大学
  • 2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9篇江南大学
  • 14篇江苏大学

作者

  • 78篇熊光权
  • 48篇赵金良
  • 44篇汪兰
  • 44篇李来好
  • 40篇陈家长
  • 37篇罗永康
  • 37篇杨贤庆
  • 36篇吴文锦
  • 36篇陈校辉
  • 35篇刘波
  • 32篇戈贤平
  • 32篇杨德国
  • 31篇廖涛
  • 30篇乔宇
  • 30篇丁安子
  • 30篇卢迈新
  • 30篇王常安
  • 29篇王荻
  • 28篇王明华
  • 27篇刘红柏

传媒

  • 88篇科学养鱼
  • 62篇淡水渔业
  • 50篇水生生物学报
  • 35篇大连海洋大学...
  • 32篇水产学报
  • 31篇南方水产科学
  • 29篇食品科学
  • 28篇水产养殖
  • 27篇水产学杂志
  • 26篇中国农学通报
  • 21篇中国水产科学
  • 21篇食品工业科技
  • 20篇江苏农业科学
  • 19篇中国渔业经济
  • 19篇水产科学
  • 19篇中国渔业质量...
  • 18篇动物营养学报
  • 17篇现代食品科技
  • 17篇南方农业学报
  • 16篇饲料研究

年份

  • 73篇2023
  • 123篇2022
  • 151篇2021
  • 158篇2020
  • 152篇2019
  • 119篇2018
  • 59篇2017
  • 46篇2016
  • 41篇2015
  • 54篇2014
  • 69篇2013
  • 39篇2012
  • 16篇2011
  • 1篇2009
1,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6的需要量被引量:2
2018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组成及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6的需要量。选取360尾初始平均体重为(56.3±1.8)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维生素B6含量分别为0.3(对照组)、2.7、5.4、10.1、20.5和39.8 mg/kg的6种纯化饲料,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维生B6含量的升高(0.3~10.1 mg/kg),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显著增加(P<0.05),并在饲料中维生B6含量达到10.1 mg/kg后趋于稳定;5.4、10.1、20.5和39.8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2.7 mg/kg组(P<0.05);5.4和20.5 mg/kg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7、5.4、10.1、20.5和39.8 mg/kg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 mg/kg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2.7、5.4、39.8 mg/kg组(P<0.05);5.4、10.1和20.5 mg/kg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组的血清葡萄糖、总蛋白含量和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0.5和39.8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39.8 mg/kg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20.5和39.8 mg/kg组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7、5.4 mg/kg组(P<0.05)。综上,以增重率和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到初始体重为(56.3±1.8)g的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6的需要量分别为9.22和10.11 mg/kg。
吴凡任春文华蒋明刘伟田娟杨长庚喻丽娟陆星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维生素B6生化指标需要量
稻田养殖台湾泥鳅试验
2018年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有水稻面积60 000 hm2,宜渔稻田近20 000 hm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空间很大。为加快渔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怀远县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怀远县"三大特色水产品"之一。同时怀远县拥有一家专业生产泥鳅苗种的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泥鳅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很成熟。2017年,在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笔者参与开展稻田养殖台湾泥鳅试验。
孙成孙守旗
关键词:稻田养殖泥鳅种养模式渔业经济苗种繁育农业示范区
鱼类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随着水产养殖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鱼类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可以有效解决和减少病害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鱼类抗病育种工作,包括家系与群体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育及MHC基因多态性与抗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家系与群体选育作为选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中,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全基因组选育等手段的提出推动了水产领域抗病育种研究的进步,而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鱼类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使其在作为抗病育种分子标记候选基因方面备受关注。同时指出了抗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鱼类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鱼类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周欣高风英卢迈新
关键词:全基因组选择MHC基因
水温对增氧机增氧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通过同一台增氧机在不同水温下的增氧性能试验,研究了水温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试验时将试验水箱置于步入式恒温试验箱中,增氧机安装于注入自来水的试验水箱内,试验过程中试验水箱内水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可在-40℃~+80℃之间调节,控制方式为热平衡调温方式,通过可编程触摸式液晶显示屏来进行操作,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温度,从而间接改变水体温度,以此试验了增氧机从6℃到28℃之间20个水温时的增氧能力,分析水温与增氧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水体温度下,增氧能力有很大差异,增氧能力随着水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体温度从6℃上升到28℃,增氧能力下降了35.5%;增氧能力与氧质量转移系数和饱和溶氧成正比关系,但不同水温下经温度修正后增氧能力明显不同,温度修正系数的取值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温度修正系数θ的取值应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在20℃以上时,水温越高,θ取值越小;在20℃以下时,θ与水温无明显线性关系,其取值在[1.00,1.01]之间波动,不应是固定的标准修正系数1.024。
顾海涛潘磊钟伟刘兴国梁永林韩梦遐
关键词:增氧机增氧能力溶氧水温水产养殖
松浦镜鲤0℃条件下冰藏和冷藏的品质变化规律被引量:9
2012年
将经过前处理的松浦镜鲤分别于0℃条件下冰藏和冷藏,通过感官评定、菌落总数和理化指标的分析,评价2种贮藏条件对松浦镜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到第18天时,冷藏(0℃)条件下松浦镜鲤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质量分数w(TVB-N)、鲜度指标K、电导率、汁液流失率分别为5.89×106 cfu/g、27.93mg/100g、88.85%、1 374.00μS/cm和8.91%,而此时冰藏条件下分别为3.80×104 cfu/g、19.51mg/100g、77.62%、1 197.30μS/cm和7.19%。0℃冷藏到第15天时感官品质已不可接受,此时的感官评分为8.33;冰藏到第21天时,感官评分为7.50,有明显的氨臭味,感官品质已不可接受。综合各指标,冰藏(0℃)和冷藏(0℃)条件下,松浦镜鲤的贮藏期分别为18和12d。虽然冷藏和冰藏的贮藏温度均为0℃,但由于冰藏过程中冰的加入,0℃冰藏的贮藏效果优于0℃冷藏。
周忠云罗永康卢涵包玉龙沈慧星
关键词:冷藏冰藏菌落总数感官品质
初沉单元中净化材料的筛选及运行参数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对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沉淀单元净化能力进行优化,以净化前后养殖尾水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检测指标,对除磷型改性凹凸棒土(Al@TCAP-P)、除氮型改性凹凸棒土(Al@TCAP-N)、陶粒砂、细菌屋、火山石、吸氨石和活性炭等7种净化材料进行筛选,以研究其最佳添加量和最佳分布方式。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Al@TCAP-N对TN去除,火山石对TP、CODMn去除效果较好。Al@TCAP-N可在正常沉淀基础上提升36%TN去除率,平铺时去除效果最佳;火山石可提升34%的TP去除率和15%的CODMn去除率,堆积时净化效果最佳。Al@TCAP-N和火山石有利于提升沉淀单元净化效能,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24 g·L^-1和5.02 g·L^-1。
王钰钦郑尧钱信宇杨晓曦陈家长吴伟
关键词:改性凹凸棒土
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被引量:12
2019年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过繁殖能力测试,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
胡伟华丹成郭稳杰樊启学梅洁
关键词: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性腺发育
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湖泊合理开展增殖渔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19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安徽武昌湖不同样点进行水样采集,测定叶绿素a浓度(Chl-a)、水质理化参数。通过垂向归纳模型(VGPM)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武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初级生产力均值为(523.56±388.48)mg C/(m2·d),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53.37±28.05)mg C/(m2·d)。在空间分布上,丰水期大部分湖区生产力水平处于平均值附近,而枯水期生产力分布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区,为离乡镇较近的湖泊边缘区。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丰水期初级生产力与温度(T)和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固体悬浮物(TSS)和化学需氧量(CODM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枯水期则与Chl-a浓度和TSS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武昌湖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Zscore(PPeu)=0.917 Zscore(Chl-a)+0.302 Zscore(SD)-0.175 Zscore(T)和Zscore(PPeu)=0.598 Zscore(T)+0.373 Zscore(Chl-a)-0.039 Zscore(DO)。结果表明武昌湖初级生产力变化主要受到水体T、Chl-a、DO浓度等因子影响。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刘璐龚森森朱永久杨德国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
不同覆盖率的生态浮床对池塘氮、磷的去除率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在养鱼池塘设置生态浮床培育空心菜,对比分析生态浮床不同覆盖率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设置生态浮床系统池塘与对照池塘之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浮床系统覆盖率在10%、20%、30%的设置下,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6%、62.4%、68.9%,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2.8%、74.1%、78.7%,三种浮床处理对水体氮、磷去除差异显著(P<0.05)。生态浮床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是池塘养殖生物与无土栽培植物在生态位上实现互利共生,该系统可作为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防控的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杨希高志白海锋袁永锋张星朗贾秋红
关键词:生态浮床鲤鱼去除率
高密度鳙池塘分区养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研究在高密度鳙和黄颡鱼、鲢混养模式下,通过在池塘中设置1/4拦网(A组)、1/2拦网(B组)和无拦网(C组)处理和分析养殖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特征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来探讨设置拦网是否会减轻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以保证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结果显示,A、B组TSS明显降低(P<0.05),但TN、TP等营养盐显著增高(P<0.05)。各处理组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相对较多,分别占比为30.4%—36.6%和51.6%—57.0%,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相对较少。各处理组的物种组成变化不明显,物种多样性(H')仅在7月9日和7月23日2次采样中,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其他时间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中的主要优势种群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但轮虫在实验后期趋于小型化。另外,大型优势物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随着采样时间在C组中消失,在A、B组仍存在。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各处理组中的变化不显著,枝角类和桡足类总生物量则是在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说明拦网分区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减缓其生物量的骤降。研究结果对维持池塘浮游动物生态平衡和增加池塘中鳙的天然饵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李学梅朱永久龚进玲王旭歌杨德国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物量
共1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