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州市卫生局重大科研项目

作品数:14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戚传平何国平钱亿超许联红张科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预防医学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蛋白
  • 4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羊膜
  • 3篇羊膜上皮
  • 3篇羊膜上皮细胞
  • 3篇上皮
  • 3篇上皮细胞
  • 3篇树突
  • 3篇树突状
  • 3篇树突状细胞
  • 3篇激活蛋白
  • 3篇胶原
  • 3篇胶原海绵
  • 3篇合酶
  • 3篇肺癌
  • 3篇白三烯
  • 3篇白三烯B4

机构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常州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何国平
  • 5篇戚传平
  • 3篇许家军
  • 3篇许联红
  • 3篇钱亿超
  • 3篇王德伟
  • 3篇张科
  • 2篇王颖倩
  • 2篇高磊
  • 2篇钱科卿
  • 2篇李玲巧
  • 1篇杨玲
  • 1篇童继春
  • 1篇周宏
  • 1篇曹文珞
  • 1篇周瑞珏
  • 1篇何俊山
  • 1篇马继政
  • 1篇何俊
  • 1篇杨国英

传媒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癌生物治疗新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常规治疗有一定局限性,疗效也很不尽如人意。近几年,以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DC肿瘤疫苗)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与产品在肺癌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取得可喜进展,本文综述肺癌生物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为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工具。
王勇钱科卿张科宁永玲时宏珍
关键词:肺癌患者生物治疗肺癌临床研究肿瘤疫苗树突状细胞靶向治疗
血清白三烯B4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风险和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的关联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三烯(LT)B4水平与UAP发病风险和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以141例UAP患者(UAP组)和13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LTB4水平[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IQR)表示]。结果:UAP组血清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52.52/255.48ng/L:200.28/237.10ng/L,P<0.01),经多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血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TB4水平与UAP的发病风险相关。在UAP组中,ALOX5AP基因SG13S114T/A位点AA、AT和TT三种基因型之间的血清LTB4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7.36/201.92ng/L:361.89/262.23ng/L:365.18/268.43ng/L,均P>0.05),且同年龄段亚组(<60岁和≥60岁)的该位点3种基因型之间的血清LTB4水平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中,UAP患者血清LTB4水平显著升高,且与UAP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但不受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的影响。
叶姗何国平惠静姣沈丹丹戚传平许联红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白三烯B4
血清白三烯B4水平、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血清白三烯(LT)B4水平、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者的相互关联性。方法:以262例AMI患者(AM I组)和13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TB4水平(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结果:对照组与AMI组ALOX4AP基因SG13S89G/A位点的(AA+GA)基因型(7.58%︰4.96%)、GG基因型(92.42%︰95.04%)以及A等位基因(4.17%︰2.67%)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位点多态性与AMI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AMI组血清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77.97/370.52pg/ml︰200.57/236.65pg/ml,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TB4水平与AMI发病风险有显著相关性(P<0.01);AMI组和对照组的组内(AA+GA)基因型和GG基因型之间的血清LTB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AMI患者血清LTB4水平显著升高,ALOX5AP基因SG13S89G/A多态性与AMI易感性无关,且不影响血清LTB4水平。
叶姗何国平惠静姣沈丹丹戚传平许联红钱亿超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华东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反应素-4基因G29926C多态性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反应素聚合酶链反应
PEP-1-SODl融合蛋白的制备、表达及纯化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PEP-1-SOD1,并进行PEP-1-SOD1融合蛋白表达和纯化。方法载体质粒pQE-30及模板质粒pUC57-PEP-1-SOD1分别进行酶切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PEP-1-SOD1载体。经测序证实构建成功后,转化JM109,表达PEP-1-SOD1融合蛋白,并进行鉴定。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位于相对分子质量约25×10^3处出现PEP-1-SOD1的目标表达条带;目的蛋白以天然的可溶性的形式存在。结论已成功制备出PEP-1-SOD1融合蛋白。
贾进明濮翔科
关键词:原核表达融合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基因A2210G(N700S)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05年6月-2010年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12例ACS患者及同期337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TSP-1 A2210G多态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TSP-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CS的相关性。结果 TSP-1基因A2210G多态性AG基因型在ACS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1.5%vs.0.6%,P=0.43),未检测到GG纯合子。G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0.3%(P=0.4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1基因AG基因型与ACS无显著相关性(OR=2.36;95%CI:0.46-12.48;P=0.46)。结论 TSP-1基因700N→S变异在中国人群中发生频率低,且与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高磊何国平钱亿超戚传平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急性冠脉综合征
羊膜上皮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促大鼠预构皮瓣成活及其再血管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移植羊膜上皮细胞(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方法第3代SD大鼠AECs、软骨细胞株分别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并提取AECs组上清液行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β1、bFGF的ELISA检测。SD大鼠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组和AECs组。一期手术后第7、14 d取皮瓣组织行促血管形成因子的ELISA检测。二期手术后第7 d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皮瓣存活率,取存活部位组织行HE染色、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分析微血管密度。结果 AECs复合体上清液中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分泌逐渐增多;组织内各因子含量以AECs组最高,AECs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软骨细胞组。AECs组皮肤微血管面积比、vWF因子阳性区面积比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植入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可促进预构皮瓣的存活,与其分泌的一些促血管形成因子促进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有关。
王颖倩王德伟许家军李玲巧周虹卫振邦王天昊
关键词:羊膜上皮细胞胶原海绵预构皮瓣再血管化
树突状细胞负载肺癌细胞抗原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肺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为制备DC肿瘤疫苗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肺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白桦脂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并对DC疫苗的形态、数量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3.68±1.30)×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79±2.31)%;(2)imDC平均得率为(9.37±0.83)×106/(118.77±12.56)×106个PBMC,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45±3.42)%、(87.16±1.08)%、(2.80±1.52)%、(5.64±1.56)%、(5.11±1.09)%;(3)DC疫苗平均得率为(5.75±0.69)×106/(9.37±0.83)×106个imDC,活率>95%,DC疫苗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92.73±1.21)%、(89.35±2.31)%、(86.80±1.23)%、(69.53±7.21)%、(94.92±1.48)%。结论:该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具有成熟DC表型的肿瘤疫苗。
王勇张科童继春钱科卿史央陆俊欢时宏珍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肺癌疫苗
人尿中N-乙酰-S-(N-甲基甲氨酰)半胱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测定人尿中N-乙酰-S-(N-甲基甲氨酰)半胱氨酸(AMCC,二甲基甲酰胺代谢产物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尿样经SPE柱萃取,2%磷酸、20%申醇洗脱后,以5%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波长196nm,C18柱(250mm×4.6mmi.d.,5μm)分离。结果AMCC在1.0-100.0mg/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最低检出限为0.4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97%。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尿样中AMCC的测定。
何俊周靖平王珮
关键词:高效液相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手术后进行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回输,评价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10例肺癌患者行肺癌根治术,术中收集患者肺癌标本。术后取患者外周血,收获DC细胞。同时将肺癌标本经热休克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负载于DC,制成DC疫苗。术后采用患者双侧腹股沟皮下注射DC疫苗,每周1次,共4次。并于每次疫苗回输后1周做外周血免疫细胞T细胞亚群(CD4+、CD8+)、NK细胞的水平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白介素-2、白介素-12)水平的免疫指标检测,并观察DC疫苗临床应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1次DC疫苗回输后各免疫指标检测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第2、3、4次回输后各免疫指标检测值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0例患者在DC疫苗回输后未出现发热寒战、注射部位红肿、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自体DC疫苗回输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证实了DC疫苗在肺癌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张科王勇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树突状细胞疫苗免疫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