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RC201203)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大鹏张永发罗雪华吴小平王文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植胶区
  • 1篇学科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水利用
  • 1篇水利用效率
  • 1篇碳储量
  • 1篇土壤有机碳储...
  • 1篇土壤资源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土壤
  • 1篇人工林
  • 1篇砖红壤
  • 1篇作物
  • 1篇利用效率
  • 1篇节水
  • 1篇节水效应

机构

  • 5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王大鹏
  • 3篇王文斌
  • 3篇吴小平
  • 3篇罗雪华
  • 3篇张永发
  • 2篇邹碧霞
  • 2篇吴炳孙
  • 1篇吴文良
  • 1篇高乐
  • 1篇孟凡乔
  • 1篇韦家少
  • 1篇吴敏
  • 1篇顾松东
  • 1篇何鹏
  • 1篇林钊沐
  • 1篇罗微
  • 1篇覃怀德
  • 1篇石岳峰
  • 1篇郑亮

传媒

  • 2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展望被引量:4
2014年
对文献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总结,简要综述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在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管理、热带作物营养诊断及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王大鹏罗微王文斌罗雪华张永发林钊沐吴小平
关键词:热带土壤资源
海南植胶区砖红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为揭示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其4种母质发育的典型砖红壤的64个土壤剖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母质发育的砖红壤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29~8.33 g/kg,以铁质砖红壤最高,硅质砖红壤最低;0~60cm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4.85~6.55 kg/m2,以铁铝质砖红壤最高,以铁质砖红壤最低;4种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海南植胶区的砖红壤为低有机碳密度土壤,其植胶生产中应改进土壤管理措施增加土壤固碳.
王大鹏何鹏吴敏吴炳孙覃怀德高乐韦家少
关键词:砖红壤土壤有机碳
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被引量:2
2016年
分别采用固定深度法、等效质量法和纵向拟合法对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母质分别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3种方法计算的海南植胶区4种砖红壤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47.98~59.14 Mg/hm^2,远低于同气候带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王大鹏吴小平罗雪华吴炳孙王文斌张永发邹碧霞
关键词:有机碳储量
华北高产粮区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和水氮优化的节水效应被引量:9
2013年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主要的种植方式。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少,春季灌溉是保证其高产的必要措施。基于上述问题,在华北平原高产粮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调整种植制度和水氮优化等措施下的节水效应。结果表明,将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套种夏玉米调整为冬小麦直播夏玉米,并结合水氮优化等措施,能降低作物耗水15%,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54%,而产量并没有下降;而将一年两熟调整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尽管能降低作物耗水24%~31%,且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8%~172%,但产量却下降16%~27%。综上所述,该区将现行的一年两熟制中的套种调整为直播,并加以水氮优化等措施,是目前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考虑到该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两年三熟制可能是未来的种植趋势,但需要挖掘其产量潜力。
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孟凡乔石岳峰
关键词:作物灌溉耗水灌溉水利用效率
中国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比较被引量:22
2014年
区域和全球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估算并量化区域乃至全球土壤碳储量已经成为碳循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工林是重要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中国对小尺度区域内一个或数个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储量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对全国尺度下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近10 a内的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桉树(Eucalyptus sp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杨树(Populus sp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落叶松(Larix spp.)等9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53篇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了中国主要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等。结果表明,9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4.0-31.1 g·kg^-1,平均14.8 g·kg^-1;0-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8-15.1 kg·m^-2,平均8.7 kg·m^-2;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28.2-158.1 Mg·hm^-2,平均84.5 Mg·hm^-2。以落叶松最高,毛竹、马尾松、桉树、杉木和油松等人工林居中,杨树和橡胶仅高于刺槐,刺槐最低。中国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经度分布性,从西向东逐渐升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纬度分布性,大致表现为南低北高;9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虽明显低于同气候带的天然林,但仍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人工林生产管理中,亟待寻找能有效增加土壤碳固定及减少碳损失的途径和措施。
王大鹏王文斌郑亮罗雪华邹碧霞张永发吴小平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