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1-09)

作品数:6 被引量:232H指数:5
相关作者:孙航许建初周浙昆吴征镒李德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德钦分局西南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植物
  • 1篇滇金丝猴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多样性
  • 1篇性状
  • 1篇叶色
  • 1篇幼叶
  • 1篇植食动物
  • 1篇植物区
  • 1篇植物区系
  • 1篇植物种
  • 1篇植物种子
  • 1篇中国植物
  • 1篇中国植物区系
  • 1篇生境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秋季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白马雪山国家...

作者

  • 2篇许建初
  • 2篇孙航
  • 1篇杨效东
  • 1篇彭华
  • 1篇李德铢
  • 1篇吴征镒
  • 1篇钟泰
  • 1篇王博
  • 1篇肖林
  • 1篇崔亮伟
  • 1篇肖文
  • 1篇周浙昆
  • 1篇李俊
  • 1篇龚明
  • 1篇李卓卿

传媒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Zoolog...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被引量:168
2005年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彭华李德铢
关键词:中国植物区系进化
植物警戒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植物为适应植食动物的取食压力而进化出物理、化学等多种防御机制,以把植食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但动物不断的抽样尝试行为还是让有防御行为的植物受到伤害。因此,向潜在的植食动物传达自己的防御信号对植物是有益的。颜色作为一种稳定有效的视觉信号通常是花和果实的诱惑信号,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警戒防御信号,植食动物经过抽样学习后能识别这种防御信号并主动回避,从而形成了植物的警戒色。起源于猎物-捕食者关系的警戒色理论在动物界得到了充分研究,但植物警戒色却不为人所知,直到2001年Hamilton关于秋季树叶颜色的信号假说公开发表后,才引起人们对植物警戒色的初步研究。如今在早秋变色树种、幼叶、多刺植物、植物繁殖器官都发现了警戒色的一些例证,尽管有些还不太明确甚至存在争议,但至少为植物警戒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植物营养体颜色在时空上的多态性变化值得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防御权衡假说也预示了防御有害植食动物的警戒作用存在于繁殖器官的可能性,研究它们生理和生态适应意义有利于人们更深程度地理解植物-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俊龚明孙航
关键词:警戒色植食动物秋季叶色幼叶繁殖器官
大耳姬鼠对滇西北18种植物种子的捕食被引量:5
2007年
2004年9月至10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对18种植物种子进行了野外被捕食研究。选取高、低两种人为干扰程度的生境;高、低两种种子密度:3粒种子/塑料盘和15粒种子/塑料盘;3种试验设置:排除啮齿动物等大型捕食者、排除蚂蚁等小型捕食者,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其结果表明,种子捕食者主要为夜间活动的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种子在高人为干扰的生境中被捕食率要显著低于低人为干扰的生境(F1,430=7.78,P<0.01);种子在高密度状况下的被捕食率要显著高于低密度状况(F1,430=13.16,P<0.001)。大耳姬鼠对于不同种类植物种子也有很强的选择性(F17,414=106.69,P<0.001),如喜好取食华山松(Pinus armandi)、中甸乌头(Aconitum chungdianensis)、豆科一种(Leguminosae sp.)和大头续断(Dipsacusasper)的种子,而不喜好取食高山柏(Sabina squamata)、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子(Cotoneaster sp.)和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的种子。18种植物中,种子大小与其被捕食率高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硬度等级的种子与被捕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
王博杨效东
关键词:滇西北生境种子性状
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探讨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周边民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被引量:29
2003年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和社会如何与其自然环境中各个方面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森林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云南东南部中越国境的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各个民族包括拉祜族 (苦聪人 )、哈尼族、瑶族和苗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了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丰富的传统知识 ,也与自然环境建立了密切地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在其民族文化中具体反映。这些朴素的民族生态学的实践经验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不可分割有机整体。
许建初
关键词:民族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自然环境民族文化
利用过夜地粪便估计白马雪山黑白仰鼻猴种群大小和组成(英文)被引量:8
2006年
介绍了应用过夜地粪便来估计白马雪山黑白仰鼻猴群大小和组成的一种方法。该物种以单雄多雌单元和全雄组的形式在树上过夜。粪粒根据其大小可分为3种类型成年雄性的(最大)、成年雌性的(中等大小)和未成年个体的(最小)。2000—2001年,搜集了滇西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南任村(99°04′E,28°34′N)附近黑白仰鼻猴群每个季节2个过夜地的粪粒。根据2001年11月猴群通过开阔地的数据来确定猴群组成。每个季节,由于单雄多雌单元的成年个体数与其粪粒数正相关,所以二者回归直线的斜率可以看作是每个个体每晚的平均排便量。由于该物种的栖息地主要为高山峡谷,而且能见度较低,因此,利用过夜地粪便比以前通过猴群活动痕迹来估计猴群大小和组成相对准确、可靠。从估计成年雌性个体数的角度看,利用粪粒来估计种群大约有9·4%的偏差。导致偏差的可能原因有杂草和灌丛对粪粒准确计数的影响、个体排粪率的差异以及成年雄性最小粪粒与成年雌性最大粪粒的混淆等。该方法适应于栖息地和主要食物与本文研究种群相似的其他种群。
崔亮伟钟泰肖林肖文
关键词:粪便种群大小RHINOPITHECUSBIETI
云南省维西县塔城镇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野外实地参与式调查,从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角度,对滇西北维西县塔城镇1990和199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塔城镇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仍以有林地为主。但高覆盖度林地、中覆盖度林地和低覆盖度林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低覆盖度林地从9·93%增加到18·30%,增加8·37%;高覆盖度林地减少5·35%;中覆盖度林地减少5·15%,森林植被质量下降。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景观变化最大的区域在海拔3400m以上的塔城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景观多样性、优势度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严重影响该地区滇金丝猴的栖息地。
李卓卿许建初
关键词:景观滇金丝猴栖息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