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71)

作品数:8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桂东伟曾凡江雷加强穆桂金李开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土壤粒径
  • 5篇绿洲
  • 4篇土壤粒径分布
  • 4篇农田
  • 3篇分形
  • 2篇排序
  • 2篇绿洲农田
  • 2篇分形维
  • 1篇地上部
  • 1篇地上部生物量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生物量
  • 1篇疏叶骆驼刺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微量元素
  • 1篇中农
  • 1篇维数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新...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曾凡江
  • 7篇桂东伟
  • 6篇雷加强
  • 4篇穆桂金
  • 3篇李开封
  • 2篇李海峰
  • 2篇潘燕芳
  • 2篇杨发相
  • 2篇张利刚
  • 1篇刘镇
  • 1篇安桂香
  • 1篇郭永平
  • 1篇刘波
  • 1篇苏永亮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干扰方式对疏叶骆驼刺形态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研究了春季砍伐、秋季砍伐和春季火烧等干扰处理对绿洲-沙漠过渡带的自然植被疏叶骆驼刺形态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火烧降低了疏叶骆驼刺的株高、冠幅和生物量,不利于疏叶骆驼刺植被的恢复和再生;不同时间砍伐对疏叶骆驼刺植被恢复和再生的影响差异较大.春季砍伐使疏叶骆驼刺株高、冠幅和生物量降低,叶片生物量、刺的长度和直径增加.秋季砍伐使疏叶骆驼刺株高和冠幅降低,但分枝数量和生物量增加.秋季适度的砍伐有利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的保护.
李海峰曾凡江桂东伟安桂香刘镇张利刚刘波
关键词:砍伐疏叶骆驼刺地上部生物量
排序方法在土壤粒径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以策勒河流域为例
2011年
基于土壤结构的自相似性,分形理论目前被广泛用于土壤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简称PSD)研究中,即以相对较多的土壤粒级数据,利用单重或多重分形技术获取参数(分形维)形式揭示PSD特征。量化得出的分维值,能较全面反映土壤PSD特征及其之间的差异性,但会受限于PSD差异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进一步分析。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杨发相
关键词:粒径分布排序分形维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Alhagi sparsifolia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water supplement in an arid region,northwestern China被引量:5
2013年
The effect of variation in water supply on woody seedling growth in arid environments remain poorly known.The subshrub Alhagi sparsifolia Shap.(Leguminosae),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Xinjiang,northwestern China,has evolved deep roots and is exclusively dependent on groundwater,and performs a crucial role for the local ecological safety.In the Cele oasis,we studied the responses of A.sparsifolia seedling roots to water supplement at 10 and 14 weeks under three irrigation treatments (none water supply of 0 m3/m2 (NW),middle water supply of 0.1 m3/m2 (MW),and high water supply of 0.2 m3/m2 (H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s of soil water content (SWC)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root growth of A.sparsifolia seedlings.The leaf area,basal diameter and crown diamet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W treatment than in the other treatments.The biomass,root surface area (RSA),root depth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of A.sparsifolia root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W treatment than in the HW and MW treatments at 10 weeks.However,these root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W treatment than in the other treatments at 14 weeks.When SWC continued to decline as the experiment went on (until less than 8% gravimetric SWC),the seedlings still showed drought tolerance through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but root growth suffered serious water stress compared to better water supply treatments.According to our study,keeping a minimum gravimetric SWC of 8% might be important for the growth and establishment of A.sparsifolia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stage.These results will not only enrich our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es of woody seedlings to various water availabilities,but also provide a new insight to successfully establish and manage A.sparsifolia in arid environments,further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ases.
DongWei GUIFanJiang ZENGZhen LIUBo ZHANG
关键词:ROOTSOASIS
不同利用强度下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被引量:33
2012年
以地处极端干旱背景下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以绿洲化为视角,根据当地农民耕作习惯于2005年选择4块试验农田,分别代表当地典型的农田利用强度。基于单项指数(Ei)和综合指数(Ec)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绿洲农田在不同利用强度下的土壤Fe、Cu、Mn、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为耕作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为耕作管理强度会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产生重要影响,绿洲不同位置农田因施肥强度和管理方式的差别,其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绿洲内部农田土壤有效Fe、Cu、Mn、Zn含量显著高于绿洲边缘各样地,新垦农田土壤有效Fe、Cu、Zn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绿洲内部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最高,新垦农田最低;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李海峰曾凡江桂东伟雷加强张利刚郭永平热甫开提.沙比提
关键词:干旱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绿洲
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策勒绿洲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重点探讨了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9月对策勒绿洲范围内农田表层土壤粒度测定数据,首先通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分析,表明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显著,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假设,认为农田利用年限及空间位置的不同是土壤粒径分布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排序方法对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分维值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方面,利用年限为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率达67%。因此,保证农田长期合理的耕作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稳定及改善。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杨发相苏永亮潘燕芳
关键词: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排序绿洲农田
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土壤粒径分布性质变化被引量:9
2010年
绿洲化与荒漠化同为干旱区基本地理过程,揭示这些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异特点成为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从绿洲化视角出发,以近年来绿洲扩张进程明显、常年受风蚀影响严重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着重探讨绿洲化过程中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农田在4种典型不同利用强度下,其表层土壤粒径分布(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简称PSD)特性的变化特征,同时对土壤有机质等7项养分指标变化也进行分析。土壤PSD体积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强度农田土壤PSD存在显著性差异,位于绿洲内部的传统耕作农田土壤PSD分维值显著位于最高水平;而位于荒漠-绿洲交错带垦殖农田,其土壤PSD变化受肥力投入等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其中无肥力投入的临时性垦殖农田土壤PSD甚至低于自然覆被样地而显著位于最低水平。而各农田间土壤养分指标也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变化趋势同PSD相似,其中土壤有机质等5项指标同P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基于各养分指标得出的综合指数也同土壤P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出绿洲化过程中土壤PSD研究的明确生态意义。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李开封代述勇
关键词:绿洲化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分维
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1年
为探讨绿洲化进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边缘的果园、棉田、沙拐枣林地等人为垦殖土地利用方式及自然状态骆驼刺覆被下0~20,20~40,40~60cm内的土壤粒径分布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及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分析各深度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等8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而判别并探讨绿洲边缘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粒径50.59μm范围内的细粒体积分数同粒径分布分维值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具体分维值变化上,沙拐枣林地在各层均显著处于最低水平,其余样地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果园相对处于高位水平;自然状态下骆驼刺样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分维值有增加的趋势,其对土壤养分的持有力也逐渐优于其余样地。在水资源相对有保障前提下,在绿洲边缘发展果园或棉田有利于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余属性的提高,相反,则应保持原有的自然植被状况,而对自然植被进行替代的沙拐枣林地则会加剧土壤退化。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李开封
关键词: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典范对应分析绿洲
绿洲农田不同深度土壤粒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策勒绿洲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绿洲土壤环境变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维护绿洲稳定、绿洲化进程的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根据农田为绿洲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通过其不同深度土壤粒径分布(PSD)物理特性的探讨,描述绿洲农田PSD的差异性,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绿洲范围内取样点0~20cm,20~40 cm,40~60 cm和80~100 cm深度PSD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对PSD进行描述,通过PSD分维值的计算比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样点间各深度PSD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农田利用年限及空间位置差异性是PSD分异的主要原因。在60 cm深度范围内,农田利用年限是PSD分异的主导因素,尤其对0~20 cm深度PSD影响显著;而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弱,80~100 cm深度则已无重要影响。因此,在绿洲及绿洲化进程中,保障农田的可持续性耕作将对PSD及土壤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潘燕芳李开封
关键词: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