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BGEG0802)

作品数:1 被引量:16H指数:1
相关作者:熊炎林宋虎跃田力孙冬英童金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生产力
  • 1篇生物大灭绝
  • 1篇生物灭绝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灭绝
  • 1篇二叠纪
  • 1篇二叠纪末
  • 1篇二叠系-三叠...
  • 1篇产力
  • 1篇大灭绝

机构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篇宋海军
  • 1篇童金南
  • 1篇孙冬英
  • 1篇田力
  • 1篇宋虎跃
  • 1篇熊炎林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δ^(13)C_(carb)-深度梯度的剧增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引量:16
2012年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无机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使得碳同位素成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研究的热点话题.二叠纪末碳同位素负偏以及早三叠世碳同位素剧烈波动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华南三个不同水深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沿沟、煤山和上寺剖面)之间的碳同位素梯度来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古特提斯洋海水化学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纪末大灭绝界线处存在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由灭绝事件前的正常海洋演变为灭绝后的分层海洋,下层海水缺氧硫化的状态.结合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繁盛的蓝细菌及其主导的强大的生物泵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洋流循环的减弱或者停滞是维持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的主要原因,而陆生植物大灭绝后强烈的陆地风化作用的加强则为蓝细菌的繁盛提供了营养物质.下层海水缺氧硫化,以及氧化还原界面上移到透光带内是导致海洋生物灭绝的直接原因;而早三叠世海洋分层,以及氧化还原界面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大灭绝后不同生态类型生物复苏过程不同的原因.
宋海军童金南熊炎林孙冬英田力宋虎跃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碳同位素生产力生物灭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