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30015)
- 作品数:22 被引量:295H指数:9
- 相关作者:杨忠岐王小艺张彦龙唐艳龙高尚坤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几种肿腿蜂mtDNA COⅡ-COⅢ区域序列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部分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的寄生蜂用于我国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这些肿腿蜂近缘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十分相似,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分子手段鉴定肿腿蜂近缘种。对近年来我国用来防治蛀干害虫的肿腿蜂近缘种mtDNA COⅡ-COⅢ基因区域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所测定的1700 bp的片段中,含有COⅡ基因部分序列,完整的tRNA-Asp基因、tRNA-Lys基因、ATPase6基因和ATPase8基因以及部分COⅢ基因。对基因序列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与川硬皮肿腿蜂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白蜡吉丁肿腿蜂与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No.2)的序列相似性最低为96.88%。1700 bp的序列中包含68个变异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11。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与其他5个种(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苹小吉丁肿腿蜂)亲缘关系最远,形成一个单系群。另外一个大群又分为4个亚群,而Sclerodermus sp.(No.1)的所有个体在该大群内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亚群。本研究首次获得我国常用于生物防治的6种肿腿蜂的mtDNA COⅡ-COⅢ序列,对比不同基因序列分析,mtDNA ATPase6基因最适合区分6种不同肿腿蜂,可以作为肿腿蜂近缘种分类鉴定的有效基因。
- 姜嫄杨忠岐王小艺魏可张翌楠李志强吴晓云
- 关键词:肿腿蜂MTDNA分子进化
- 管氏肿腿蜂诱导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现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松褐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林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时,发现该蜂具有直接寄生和抑制部分松褐天牛幼虫发育2条途径,使松褐天牛的羽化率明显降低。为了揭示肿腿蜂控制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现象,在自然林地,进行了肿腿蜂不同放蜂量和放蜂时间促使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试验;并以剖木方式检查未被寄生、叮咬而未化蛹的松褐天牛幼虫数量和检测松褐天牛幼虫的体重/前胸宽、体长/前胸宽2个相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当蜂虫比值分别为0.5、1、2头/孔时,松褐天牛推迟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9.2%、48.9%和59.4%,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量成正比,肿腿蜂量大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高;放蜂时间分别在3、4和5月时,松褐天牛滞后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4.5%、35.5%和61.6%,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接触时间成反比,松褐天牛幼虫接触肿腿蜂时间长推迟发育率低。5月份化蛹前正常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6.14、0.11;8月份推迟发育态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4.83、0.06,差异较大,表明相对长度缩小21.36%,相对体重减少44.28%。
- 来燕学杨忠岐王小艺王亚红岑定浩魏建荣唐艳龙
- 关键词:松褐天牛管氏肿腿蜂羽化率松材线虫
- 天牛卵寄生蜂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被引量:3
- 2020年
- 本文对天牛卵期寄生性天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已有文献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天敌资源调查、天敌分类与系统发育、天敌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生殖与遗传多样性、化学生态学等方面,大部分属于基础性研究;但相对其他类群害虫的卵寄生蜂研究较少;仅见对极少数几种天牛卵寄生蜂的行为学、化学生态学机制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天牛卵寄生蜂应用于生物防治实践的研究更少,这可能与天牛卵寄生蜂虫源获取困难、饲养技术研究薄弱有关,天牛卵寄生蜂的规模化繁育技术也制约了其生物防治利用。本综述对全面了解天牛卵期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提供了便捷,为今后加强和深入对天牛卵寄生蜂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参考。
- 张彦龙唐艳龙王小艺曹亮明杨忠岐
- 关键词:天牛生物防治卵寄生蜂天敌饲养技术
- 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5年
-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过程中愈来愈重要,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害虫控制效果评价不可或缺。昆虫生命表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昆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发展、延伸,昆虫生命表的制作和分析方法逐渐完善,生命表评价技术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效能评价、植物抗虫性效能评价和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效能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虽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行归纳和定量评价,同时增加了估计害虫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途径,对选择最佳的害虫管理方案有重要帮助。
- 高尚坤杨忠岐
- 关键词:天敌生物防治
- 松褐天牛成虫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能力被引量:28
- 2014年
- 为了明确松褐天牛成虫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通过室内和林间试验,对新羽化的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时所取食的健康马尾松当年生嫩梢表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出其整个成虫期补充营养所取食嫩枝的表面积,比照林间自然界中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表面积,以此来确定每头松褐天牛成虫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即1头成虫能够传播松材线虫的寄主株数。试验观察发现,在林间自然条件下,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取食的部位主要为1年生嫩枝(占81.96%)、2和3年生枝条的皮部。实际测定结果表明,1头松褐天牛成虫通过补充营养阶段的取食,可使4.06株(1.0-12.9株)平均树龄为18年(14-23年)的马尾松因感染松材线虫病而致死。这说明松褐天牛具有较强的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在松材线虫病疫区,通过调查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就可以预测松材线虫病发生和致死寄主树木的数量以及发生面积;同时也说明,防治松褐天牛是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环节。
- 展茂魁杨忠岐王小艺来燕学张毅丰
- 关键词: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病森林有害生物
- 花绒寄甲在甘肃地区越冬情况和耐寒能力调查被引量:15
- 2015年
-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我国严重危害杨树(Populusspp)、柳树(Salix spp.)和榆树(U/mus pumila)等园林绿化和防护林树种,是一种重大的蛀干害虫,由于其隐蔽的生活方式和较长的生活史使对该害虫的防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魏可张翌楠杨忠岐王小艺韩玉英刘毅瞿明青
- 关键词:花绒寄甲耐寒能力越冬光肩星天牛生物防治
- 花绒寄甲寄生松褐天牛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明确林间影响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文在试验地不同位置设置诱木引诱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产卵,并在诱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之后调查诱木的生长环境及诱木上花绒寄甲的寄生率,并对各环境因子与花绒寄甲寄生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寄生率(Y)与坡位(X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主林层郁闭度(X8)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0.4146+0.5741X5―0.4382X8。经检验,平均差异程度为0.2209。因此,可试用该模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进行评估。以上研究为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提供参考。
- 唐艳龙高尚坤张彦龙杨忠岐路纪芳展茂魁王健
- 关键词:花绒寄甲松褐天牛寄生率环境因子
- 余庆县松褐天牛成虫羽化规律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连续2a观察笼罩内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情况及羽化期间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分析了松褐天牛成虫羽化规律及其气温和降水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5月初开始羽化,5月底至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底至7月初为羽化末期;由于2013年的平均气温高于2014年,且降水量低于2014年,使得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推迟。
- 蔡华张彦龙唐艳龙高尚坤
- 关键词:松褐天牛成虫羽化环境因子
- 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为了明确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进而为其人工繁育和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1,24,27,30,33℃的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子代数量,并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如5组温度处理下的卵期分别为3.29±0.14,2.89±0.17,2.61±0.14,2.16±0.11和1.86±0.93 d。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9±2.12,10.67±3.43和13.5±2.71℃,有效积温分别为49.28±5.08,166.67±34.02和225±43.30日·度。温度对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也有显著影响,温度超过30℃后,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显著下降。[结论]适度升温可有效促进肿腿蜂的繁殖和发育,但温度超过适温则不利于母蜂寄生和子代发育,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
- 陈然唐艳龙唐桦王小艺杨忠岐
- 关键词: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 卵巢线虫(Contortylenchus genitalicola)在中国松褐天牛上的分布与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
- 来燕学杨忠岐王小艺唐艳龙张彦龙
- 关键词:寄生性线虫松褐天牛松材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