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BR-04)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杜岩施平陈荣裕陈举王东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海流
  • 1篇印度尼西亚贯...
  • 1篇中尺度
  • 1篇溶解氧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斜压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 1篇南海东北部
  • 1篇功率谱
  • 1篇功率谱分析
  • 1篇海流观测
  • 1篇北印度洋
  • 1篇SST
  • 1篇ADCP
  • 1篇ENSO
  • 1篇ITF
  • 1篇层结
  • 1篇INSTAN...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杜岩
  • 1篇毛华斌
  • 1篇陈飞
  • 1篇王东晓
  • 1篇夏华永
  • 1篇陈举
  • 1篇刘长建
  • 1篇陈荣裕
  • 1篇庄伟
  • 1篇孙照渤
  • 1篇施平
  • 1篇伍艳玲
  • 1篇刘凯
  • 1篇黄卓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8年8-9月份吕宋海峡西南侧锚定ADCP的斜压海流观测被引量:6
2009年
2008年8月份在吕宋海峡西侧大约4 000m深的海域首次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对上层海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频率ADCP海流采样。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处理,分解得到平均流和逐层潮流,并分析了具有斜压性海流的频率分布。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不规则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内潮能量在温跃层附近最大,并随深度减小,同时海流有明显的近惯性振荡信号。该观测为了解吕宋海峡深层海洋的潮流、近惯性运动以及海峡水交换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陈飞杜岩王东晓施平毛华斌陈荣裕陈举
关键词:吕宋海峡
2009-2010年冬季南海东北部中尺度过程观测被引量:5
2012年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气旋式涡旋(观测期间,其中心位于20.75°N,118°E附近)的影响,海水的垂向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涡旋中心区域,上层暖水深厚,混合层和盐度极大值层显著深于周边海域。该暖涡在地转流场、航载ADCP观测海流及卫星高度计资料中均得到了证实。暖涡的存在还显著影响了海水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暖涡引起的海水辐聚将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向下输运,使次表层的暖涡中心呈现高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刘长建庄伟夏华永杜岩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溶解氧
基于INSTANT数据对ITF流出海峡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INSTANT(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计划所测得的流场数据,研究了ITF(Indonesian Throughflow,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主要流出海峡——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翁拜海峡(Ombai Strait)和帝汶海峡(Timor Passage)随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并对表层和温跃层的流速进行了功率谱分析。研究发现,ITF流场在龙目和翁拜海峡表层有显著的年循环,在季风转换期间各个层次上海流都会出现反转,从印度洋流向海峡内;而帝汶海峡在300m以下出现反转流。3个海峡的表层流都以年周期为主,温跃层的流以半年变化为主,并且都有丰富的季节内变化。高频部分,除了在龙目海峡表层K1日潮占优外,各海峡均以M2半日潮为主。
刘凯孙照渤杜岩
关键词:功率谱分析
与ENSO有关的北印度洋SST年际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ICOADS(Th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船测资料,验证了El Ni o引发的北印度洋(North Indian Ocean,NIO)海表温度(SST)的2次增暖过程。前人研究发现,第1次增暖发生在El Ni o盛期,源于El Ni o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产生了正的短波辐射及潜热通量异常;第2次增暖发生在El Ni o消亡的夏季,是由于反对称风场异常导致蒸发失热减少所造成。研究进一步发现,短波辐射和潜热通量在这两次增暖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在时间上并不一致。两次增暖过程都是短波辐射首先产生影响,其后才是风场导致的潜热通量的变化。两次增暖在东西两个海盆也存在差异,第1次增暖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区域,第二次增暖在东西两个海盆都较明显。另外,通过El Ni o和La Ni a对比发现,ENSO对北印度洋SST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El Ni o期间北印度洋产生2到3次增暖,而La Ni a只有第二年夏季的降温比较明显,强度也比较弱。
伍艳玲杜岩黄卓
关键词:ENSOSST北印度洋年际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