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QNB15)

作品数:12 被引量:154H指数:6
相关作者:闫庆武刘永伟蒋龙卞正富王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人口
  • 3篇人口分布
  • 3篇人口普查
  • 3篇基于GIS
  • 3篇GIS
  • 2篇中国碳排放
  • 2篇人口迁移
  • 2篇碳排放
  • 2篇格网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统计
  • 1篇地图
  • 1篇地图投影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区
  • 1篇人口数据
  • 1篇人口数据空间...
  • 1篇省际
  • 1篇省际人口迁移
  • 1篇剖面

机构

  • 12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资源环...

作者

  • 12篇闫庆武
  • 6篇刘永伟
  • 4篇蒋龙
  • 3篇卞正富
  • 3篇黄珊
  • 3篇王红
  • 2篇姜春雷
  • 1篇李玲
  • 1篇张萍
  • 1篇黄园园
  • 1篇黄杰

传媒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人文地理
  • 1篇西北人口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中国API指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中国120个重点城市的API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最优的空间插值方法获得各月及各季节的API空间分布图,并运用剖面线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API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较大;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总体上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且夏秋季基本均分布在100以内;中国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API主要分布在51~100之间,但有较多地区分布在80~100间,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API分布着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及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为中心的几个空气质量较差的高值集聚的"热点"区域及海南省、广东省及福建省的沿海区域、西藏自治区等几个空气质量较好的低值集聚的"冷点"区域;在N-S、WE、NW-SE、NE-SW四个剖面线方向上相同季节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同一方向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布也大致相同,基本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趋势且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地区。
刘永伟闫庆武黄杰黄珊蒋龙
关键词:GISAPI
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寻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特征以提供人口动态管理的决策依据,该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口地理学方法,对江苏省两次普查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存在着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市县之间的差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不断增强,市域与县域人口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人口分布呈现出由苏北向苏南转移的特点。
刘永伟闫庆武黄珊姜春雷蒋龙
关键词:人口分布GIS
基于GIS的中国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和各省的化石能源消费及水泥产量数据,对1980—2011年我国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阶段分布特征;各省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低值集聚为主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趋势不断变化且在2006年后逐渐稳定;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地均碳排放强度最终呈现北京、江苏和浙江的显著性"高—高"区,甘肃、青海、四川、新疆、宁夏和云南的显著性"低—低"区及大量不显著区稳定分布的特点。
刘永伟闫庆武
关键词:环境学碳排放
资源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徐州都市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城市综合承栽力评价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以徐州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撑力一压力—调控力的概念模型,选取3类26个指标,基于空间分析、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格网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Yaahp、SPSS等软件对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高低承载区渐变分布的特点;高承栽区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成片分布,北部则相对比较零散,且被塌陷区和生态保护区隔断;中承载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高承栽区外围;低承载区则主要分布在地质条件限制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地区,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两侧、不老河以北及微山湖周围。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徐州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与对策。
黄珊闫庆武李玲蒋龙刘永伟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
基于地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最优估计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寻求一种人口分布的最优估计模型,提高人口分布的拟合效果,文章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依托,采用不同的地统计分析模型对江苏省两次普查的人口密度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并从中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两次普查间江苏省人口分布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呈现出各地区的整体密度不断增大、空间分布"两极分化"、人口分布重心逐渐南移等特征。
刘永伟闫庆武姜春雷王红
关键词:人口普查地统计人口分布
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被引量:67
2011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方法。以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化为例,在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得到江苏省镇(乡、街道)居民点密度后,运用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计算公式获得江苏省1 000m×1 000m的人口密度格网图,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热点地区正是在建的三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其中苏锡常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呈现各向异性,而南京和徐州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则表现为各向同性;人口密度不仅取决于居民点密度,还与平均每个居民点的人口数密切相关,居民点密度大的区域的人口密度不一定大,居民点密度小的区域的人口密度也不一定小。
闫庆武卞正富张萍王红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投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9
2015年
文章通过分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投影"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方式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地图投影教学与改革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互动教学与直观教学,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性,教学效果良好。
闫庆武
关键词:地图投影教学改革
基于SLM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格网化空间分布模拟被引量:13
2015年
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化石能源消费与水泥产量数据为基础,选取NDVI植被指数、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GDP、工业总产值、人口5个指标,对中国2000年及2010年的分省碳排放结果采用5km×5km格网,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SLM)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并对空间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纠正,获得2000年及2010年地均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地均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下特征:区域差异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变小;存在几个明显高值热点及低值冷点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差异特征越发明显,冷点和热点区域分布特征更加显著;2010年各地区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大于2000年。
刘永伟闫庆武
关键词:碳排放
基于GIS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文章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1%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流数据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省际人口迁移的最大联系线、最大迁出流、最大迁入流、期望线、迁移效率、粗迁移率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1995—2010年间省际迁移的时空动态特点及其区际联系。结果表明:全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更明显;省际最大人口迁出与迁入流反映了中国省际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整体框架,全国大致可以分为3个人口吸引片区和5个辐射片区;省际最大净迁移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其空间分布与各省的MEI(i)指数密切相关。
闫庆武卞正富
关键词:GIS
1985-201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文章利用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全国七大地理区为研究单元,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1985—2010年间的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区际联系。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不断增加,以省内迁移为主;人口迁移总数、省际与省内人口迁移的相对比例、人口净迁入及人口净迁出数量等均与区域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华东及华北地区对由港澳台及国外迁来的人口吸引力最大;中西部地区为人口主要流出区,东部地区为人口主要流入地区,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华中地区与西南地区是人口迁移的主要源地,人口流动主要方向为西→东、北→南,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人口迁移总量相对较少。
闫庆武黄园园蒋龙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普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