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24)

作品数:12 被引量:186H指数:7
相关作者:鲁鹏杨瑞霞闫丽洁田燕石忆邵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聚落
  • 4篇史前
  • 4篇史前聚落
  • 2篇地貌
  • 2篇地貌演变
  • 2篇地貌演化
  • 2篇数据库
  • 2篇聚落考古
  • 2篇考古
  • 2篇更新世
  • 2篇GIS
  • 2篇P
  • 1篇地形
  • 1篇遗址
  • 1篇中国绿色发展
  • 1篇数据库设计
  • 1篇数据库系统
  • 1篇数据库系统设...
  • 1篇偏好
  • 1篇区划

机构

  • 7篇河南省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作者

  • 7篇鲁鹏
  • 5篇杨瑞霞
  • 4篇闫丽洁
  • 3篇田燕
  • 3篇石忆邵
  • 2篇邱士可
  • 1篇马晓哲
  • 1篇冯德显
  • 1篇宋立生
  • 1篇付强
  • 1篇安春华
  • 1篇刘彩玲
  • 1篇陈盼盼
  • 1篇周金艳
  • 1篇朱丽

传媒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理信息世界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研究在梳理世界主要河口三角洲开发的普遍特征和基本类型基础上,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阶段、特征和绿色发展实现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河口三角洲具有水土资源、油气资源、区位条件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2)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资源开发、现代石油资源开发和综合资源开发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生态经济阶段.3)黄河三角洲存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发展类型多样和区域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等人地关系矛盾问题.4)从资源环境配置策略、空间均衡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黄河三角洲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对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程钰刘岩张丽丽王晶晶张悦
关键词:人地关系黄河三角洲
河南溹须河流域更新世地貌演变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同区域密集分布的史前聚落与早期城址密切相关,河南溹须河流域地貌演化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早期研究侧重于宏观时空尺度下的地貌特征描述,地貌类型划分与演化特征分析不够细致,使得后续研究进展困难。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溹须河流域更新世地貌特征与演化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各类地貌的面积与比例进行量算,并对地貌演变的作用机制进行评述。结果显示,新构造运动控制着区域宏观地势的形成,其对区域东部沉陷和西部抬升具有决定作用。第四纪频繁的气候波动强烈影响着区域水流的强度与频率,并以堆积、侵蚀等不同形式对以河流地貌为主的溹须河流域现代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修塑作用。在构造、气候等作用下,溹须河流域现代地貌逐渐形成。尽管溹须河流域的地貌框架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但在构造、气候等内营力、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当前的地貌特质逐渐构成,而且依然处于持续的演变当中。
鲁鹏田奇丁邱士可刘彩玲
关键词:更新世地貌演化
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2年
对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选择策略以及聚落系统的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聚落选址与区域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水系等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时期的史前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400m、坡度小于3°、距离河流在3km以内的地带。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
关键词:GIS聚落考古遗址
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被引量:27
2012年
选取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重要遗物、重要遗迹4个变量,利用SOFM网络对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阶段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对区域不同时期早期聚落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其中裴李岗时期聚落划分为2个级别,仰韶、龙山时期聚落均划分为3个级别,夏商时期聚落划分为4个级别。结果表明,裴李岗时期区域聚落等级规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大致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区域聚落规模等级出现分异,这种分异在龙山时期得以延续,并于夏商时期最终形成。此外,规模等级划分结果还对于特定时期文化面貌的区域差异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裴李岗时期3个区域所属的不同文化系统与夏、商文化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研究发现,SOFM网络具有的邻近单元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特征可以降低遗址面积不准确性对于分类结果的影响,非常适合于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的划分。
鲁鹏田燕杨瑞霞
关键词:SOFM聚类分析
中国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研究被引量:118
2019年
绿色发展战略既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区域人地协调的重要路径。研究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M)以及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市区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①构建涵盖"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三个维度的绿色发展系统,三个维度的协同一致和均衡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②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较低,绿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与压力依然严峻。绿色增长和绿色福利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77%、11.74%,绿色财富指数整体相对较低且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财富指数增长的艰巨性和长期性;③绿色发展及其构成指数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但差异程度依然较大,总体呈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绿色财富与绿色发展及其他构成指数空间分布错位,高高、低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④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科技创新、市场化、国际贸易是影响中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从塑造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生态高效产业、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化空间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程钰王晶晶王亚平任建兰
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演替模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水平、社会结构与组织形态对区域环境的选择与适应使得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演替模式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表现在裴李岗时期向仰韶时期演替过程中,为放弃原来聚落的位置,转而迁移至别的区域兴建新的聚落的"迁移型"演替模式; 仰韶时期向龙山时期演替过程中,为在保留原有聚落的基础上,向周边进行扩散,寻找新的区域兴建新的聚落的"扩散型"演替模式; 龙山时期向夏商时期演替过程中,为在原有聚落的基础上,面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张的"膨胀型"演替模式。这种聚落演替模式的差异性与区域环境,尤其是地形条件存在联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仰韶先民放弃裴李岗时期的近山台地聚落,转而迁移至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山前平原兴建新的聚落。社会的稳固发展与聚落数量的增长迫使龙山先民在仰韶聚落的基础上寻求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新建聚落,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社会形态与组织方式的变化使得夏商时期聚落在龙山时期聚落的基础上,面积不断膨胀,并最终导致聚落规模等级差异特征的形成。环嵩山地区早期聚落传承模式的差异性说明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是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与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基础上对不同环境选择与适应的结果。
鲁鹏田燕
关键词:P
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GIS叠置分析与统计分析,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四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9000-3000 aBP聚落分布特征与区域构造及地貌的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聚落分布与区域构造存在密切的关系,构造活动深刻影响着区域地形的高低起伏与地势的陡峭和缓,而早期聚落选址对于平坦地形的偏好使得聚落分布时空特征形成过程中与区域构造密切相关。由于主要受正断层控制,环嵩山地区东部华北坳陷与嵩箕台隆地带呈整体抬升与下降特征,区域发育有大量断块山地丘陵、断陷盆地、平原等地势平坦的地貌单元,大量早期聚落分布于这一区域,甚至一些海拔较高、顶部平坦的山地、丘陵顶部也有早期聚落分布。而边缘地带的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区域,由于多为褶皱控制的褶皱构造山地,区域平坦地形较少,早期聚落则分布较少。环嵩山地区9000-3000 aBP聚落分布与区域构造关系研究表明,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起到基础性作用,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不同自然条件的多种舞台。而人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其通常依据自身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自然环境栖息、生活。
鲁鹏田燕陈盼盼闫丽洁宋立生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空间数据库设计
2011年
空间数据库是分析和挖掘区域复杂时空体系中的聚落分布和传承规律的基础。选取了对研究中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起源具有代表意义的环嵩山地区,从该区域聚落空间数据特点、研究需求入手,分析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数据库的建设思路和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聚落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方案,为该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周金艳杨瑞霞
关键词:聚落考古空间数据库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系统设计被引量:6
2011年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在河南省的具体实现,属于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以3S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国内各省份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必要性及意义。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论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闫丽洁安春华杨瑞霞马晓哲石忆邵冯德显
关键词:资源环境数据库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区划分被引量:7
2013年
从1 452处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中随机抽取所占比例为60%的聚落,用于聚落选址偏好等级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讨论聚落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水系、地貌、土壤、气候等6个地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引进空间加权叠加法构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区.利用剩余40%的聚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比较高.划分结果可用于对环嵩山地区未发现的史前时期聚落可能存在的地理位置进行预测.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
关键词:史前聚落GI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