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145)
- 作品数:5 被引量:69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聃文秋霞王如松李海涛杨柳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珍稀濒危物种秃杉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1987年从贵州雷公山引进秃杉,经过几年的试验,引种繁殖获得成功.本文对秃杉繁殖技术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细致地论述了秃杉繁殖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对秃杉面积扩大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秃杉在豫南显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引种潜力.
- 张学顺戴慧堂哈登龙
- 关键词: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繁殖技术
- 人工模拟废矿石pH酸性环境对紫穗槐和黄檀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观测人工模拟马鞍山废矿石pH酸性环境对紫穗槐和黄檀种子萌发的影响,比较废矿石不同pH环境下种子萌发的变化,分析其酸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紫穗槐和黄檀是适应于当地pH值为2.4以上的废矿石酸性环境的低敏感树种,这2种植物对酸性废矿石环境的适应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生理生态实验.
- 文秋霞胡聃
- 关键词:萌发生活力发芽率
- 8种乡土树种在铁矿废弃地的定植与生长被引量:8
- 2007年
- 应用生态系统演替原理,选取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白栎(Quercus fabr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Quercus chenii)、榔榆(Ulmus parvifoli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8种乡土树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铁矿排土场进行定植试验。定植后3 a小叶栎高度达(194.89±2.71)cm(平均值±标准误,下同),比移栽时增加119.89 cm,平均年增高39.96 cm,高度最小的紫楠也达(72.67±2.91)cm,比移栽时增加了62.67 cm,平均年增高20.89 cm;地径最大的榔榆已达(3.87±0.11)cm,最小的紫楠也达(1.27±0.15)cm,说明在人工管理条件下,这些植物生长良好。观测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树种比常绿阔叶树种定植成活率高,株高和地径增长速度也较快,是该地自然群落恢复的重要候选树种。
- 胡聃文秋霞王如松奚增钧
- 关键词:乡土树种定植群落恢复
-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活碳蓄积量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运用鸡公山科学考察资料及199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推算方法研究了鸡公山森林植被生物量及其活碳蓄积量。结果表明:鸡公山森林植被生物量总值为309 202t,平均森林植被生物量为111.7t/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4t/hm2);鸡公山森林植被的总活碳蓄积量为154 601t,平均活碳密度为56MgC/hm2,高于中国森林植被活碳密度的平均水平(38.7 MgC/hm2),但低于全球平均碳密度(86MgC/hm2)。不同林型活碳蓄积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和栎类林木的活碳蓄积密度分别为30MgC/hm2,39 MgC/hm2和70MgC/hm2,均高于全国同类型森林植物的活碳蓄积密度的平均值,而次生阔叶混交林的碳蓄积密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鸡公山自然保护区67%的森林为中龄林,27%的森林为幼龄林,在增加碳蓄积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 严茂超杨柳春李海涛胡聃张照喜杜化堂哈德龙
- 关键词:碳蓄积量
- 生态恢复工程系统集成原理的一些理论分析被引量:52
- 2002年
- 生态恢复是不同层次上退化生态系统的选择性再生与再发展过程 ,它包括人类主导作用下的生态系统恢复和自然主导下的生态恢复 ,它具有自然性、经济性、人文性和选择性。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 ,首先提出了生态系统退化度与恢复度理论上存在的反 -S型关系 ,讨论了在统一矢量价值标尺下恢复演进过程的数学描述与恢复的判定准则。作者进一步讨论了生态恢复工程的一些系统集成原理 ,包括系统集成的技术流程、基本原则的关联组合体系、恢复技术的组装与集成体系、生态恢复模式的分类系统及其在生态集成管理体系下以成本约束、效益约束、尺度约束为核心的模式集成系统、生态恢复系统目标 -模式 (速度与路径 ) -成本 /效益
- 胡聃奚增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