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19)

作品数:4 被引量:75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莹吕振波徐宗法陈玮陈建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底栖动物
  • 2篇生态特征
  • 2篇群落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多毛类
  • 1篇多样性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海域
  • 1篇生态质量
  • 1篇生物量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生态
  • 1篇群落生态特征
  • 1篇群落特征
  • 1篇污染
  • 1篇物量
  • 1篇小头
  • 1篇聚类分析
  • 1篇环境变化
  • 1篇环境污染

机构

  • 3篇山东省海洋水...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3篇吕振波
  • 3篇张莹
  • 2篇徐宗法
  • 1篇张亚洲
  • 1篇徐炳庆
  • 1篇靳洋
  • 1篇潘国良
  • 1篇陈建强
  • 1篇刘元进
  • 1篇金海卫
  • 1篇刘义豪
  • 1篇朱增军
  • 1篇张英
  • 1篇陈玮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渔业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环境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2008年7月小清河口和黄河口各8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调查资料,运用多种多样性指数对两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了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小清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17目35科37属3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5.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585.6,黄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6门9纲24目42科45属4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9.3,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435.8。小清河口的多样性指数(H')仅约为黄河口的1/3。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与铵盐、硝酸盐、铜和汞含量呈负相关性,说明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和重金属的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BOPA指数显示,小清河口8个站位中有4个站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对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带来巨大影响,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管理,强化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恢复小清河流域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张莹吕振波吕振波徐宗法陈玮
关键词:SHANNON多样性指数
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对浙江中北部沿岸海域(28°30'~30°45'N、121°30'~123°15'E)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77种,属18个大类,其中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类群。春、夏季间无共同优势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假磷虾(Pseudeuphausia)幼体;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均极显著(P<0.001),春季丰度介于8.80~581.19 cfu/m3之间,平均丰度为164.48 cfu/m3;夏季平均丰度介于15.09~1102.07 cfu/m3之间,平均丰度为352.47 cfu/m3;春季生物量介于3.76~569.50 mg/m3之间,生物量为140.16 mg/m3;夏季平均生物量介于16.35~1603.09 mg/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442.73 mg/m3。春、夏季节间群落结构指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体数、种类数、多样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差异均极显著(P<0.001)。
张亚洲金海卫朱增军潘国良
关键词: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
莱州湾多毛类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5
2012年
研究了2010年莱州湾15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对主要海水化学、沉积物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与1998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以期对莱州湾生态质量现状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底栖动物中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夏季,H'与硝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铜、锌、铬呈负相关,说明多毛类动物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重金属的污染,对莱州湾多毛类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和BOPA指数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曲线,表明莱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处于重度扰动状态,并且以小头虫为主的多毛类动物显著增加预示了莱州湾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莹刘元进刘元进张英徐炳庆
关键词:生态质量
山东半岛南部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被引量:26
2011年
2006—2007年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和五垒岛湾)1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荣成湾、桑沟湾和靖海湾的底栖动物种类中,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而五垒岛湾仅秋、冬季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4季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分为2个群落,春、冬季的第一聚群为靖海湾和五垒岛湾,第二聚群为荣成湾和桑沟湾。秋季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组成第一聚群,第二聚群由五垒岛湾构成。夏季,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采样深度和总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季,与硝酸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富营养化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荣成湾和桑沟湾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荣成湾和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密集的养殖活动可能对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强化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张莹吕振波吕振波徐宗法刘义豪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