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001)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曾大力张光恒钱前郭龙彪胡时开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基因
  • 1篇稻米
  • 1篇稻米品质
  • 1篇稻苗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基因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功能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水稻
  • 1篇水稻苗
  • 1篇水稻苗期
  • 1篇相关性状
  • 1篇苗期
  • 1篇基因聚合
  • 1篇Γ-氨基丁酸
  • 1篇氨基丁酸
  • 1篇QTL

机构

  • 2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研究...

作者

  • 2篇郭龙彪
  • 2篇钱前
  • 2篇张光恒
  • 2篇曾大力
  • 1篇刘慧娟
  • 1篇高振宇
  • 1篇阿加拉铁
  • 1篇胡江
  • 1篇苏岩
  • 1篇华志华
  • 1篇胡时开

传媒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水稻苗期耐淹相关性状QTL分析被引量:20
2006年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苗期耐淹有关的QTL,包括4个中胚轴长度QTL、3个株高QTL、3个存活率QTL、3个干重相对受害率QTL和3个叶绿素受损指数QTL,分别位于第1、2、3、4、6、8、9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4.64;存活率qL-4、qL-8和qL-9的LOD值分别为3.10、3.02和3.7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7.2%、14.3%和41.1%。在第一染色体上的RM3412~RM6716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株高和干重相对受害率的QTL,说明株高与干重相对受害率在水稻苗期淹水条件下存在密切的遗传关系。揭示水稻的耐淹特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张光恒曾大力胡时开苏岩阿加拉铁郭龙彪钱前
关键词:水稻
葡萄糖焦磷酸酶基因与巨胚基因聚合创建营养功能稻被引量:10
2007年
以利用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而获得的水稻优质晚粳品种中超123Ts代纯系作为葡萄糖焦磷酸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与营养功能粳稻品种巨胚1号为酽基因供体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单株稻米籽粒胚性状的形态观察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在64个F4代候选株系中共筛选到16个同时带有glgC-TM/ge双基因的聚合株系。对其中综合性状较好、籽粒大的5个株系种子分别进行胚重、米质理化指标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测定。与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中超123相比,5个含glgC-TM/ge双基因聚合株系稻米的百粒胚重最小增幅为70.2%,最大增幅为119.0%,达极显著水平;GABA含量的增加幅度为102.93%~194.14%。所选株系的千粒重均超过巨胚1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稻米的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不很明显。偏籼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双亲中超123和巨胚1号;而偏粳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与双亲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glgC-TM和驴基因在聚合株系稻米籽粒总淀粉的合成和胚的形成中都得到充分表达,增加了稻谷千粒重和米胚大小,但对直链淀粉的合成影响不大。认为利用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分子设计育种来调整稻米的营养功能结构和产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张光恒曾大力郭龙彪刘慧娟胡江高振宇华志华钱前
关键词:基因聚合Γ-氨基丁酸稻米品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