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38020)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张旭张旭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辐射中心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电子电信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改性
  • 4篇双注入
  • 4篇离子注入
  • 4篇抗腐蚀
  • 4篇抗磨
  • 4篇抗磨损
  • 4篇H13钢
  • 3篇聚酯
  • 2篇退火
  • 2篇纳米
  • 2篇金属
  • 2篇金属表面
  • 2篇金属表面改性
  • 2篇聚酯薄膜
  • 2篇改性研究
  • 2篇SI
  • 2篇表面改性
  • 2篇V
  • 1篇弹性模量
  • 1篇电化学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市辐射中...
  • 1篇科技公司

作者

  • 15篇张通和
  • 14篇吴瑜光
  • 12篇刘安东
  • 6篇张旭
  • 3篇张旭
  • 1篇张荟星
  • 1篇钱卫东
  • 1篇谢孟峡
  • 1篇陈建敏
  • 1篇周固
  • 1篇王晓妍
  • 1篇张爱民
  • 1篇崔平

传媒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核技术
  • 2篇中国科学(E...
  • 1篇微细加工技术
  • 1篇Scienc...
  • 1篇热处理技术与...
  • 1篇中国数学力学...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3
  • 10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钒和碳双注入钢的纳米结构、强化机制和抗磨损特性
2003年
研究了V +C双重离子注入合成纳米结构、相变和抗磨损机制 .研究表明 ,注入后可改变钢的成分 ,V与Fe原子比最高可达到 2 8% ;形成了纳米相弥散强化结构和无序相强化结构 .从而提高了钢表面硬度 ,表面硬度可提高 2 3%~ 14 6 % ;抗磨损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磨损阻抗为未注入钢的 2 .2~ 3.
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
关键词:摩擦学
离子束医用生物聚合物材料改性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MEVVA源引出的金属离子对聚酯(PET)薄膜进行了离子注入,根据医用生物材料的需要,研究了提高高分子生物材料耐磨性、抗腐蚀性的途径及改善生物相容性的方法,并讨论了改性机制.
吴瑜光张通和
关键词:抗腐蚀抗磨损生物相容性医用生物材料
金属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和工业化应用
本文中给出了金属蒸发真空弧源(MEVVA)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863高技术委员会连续4个五年计划的支持下,使强金属离子注入表面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推向市场,同时研究解决批量生产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初步形成...
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张旭
文献传递
The modification behaviour for Si implanted PET
2003年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has been modified by Si ion implantationwith a dose ranging from 1 x10^(16) to 2x10^(17) ions /cm^2 using a metal vapor vacuum arc (MEVVA)sourc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he change in themicro-structure of Si implanted PET was observed with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Itis believed that the change would improve the conductive properties and wear resistance. The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ET have been improved via Si ion implantation. The resistivity ofimplanted PET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an increase in ion dose. When Si ion dose was 2x10^(17)cm^(-2), the resistivity of PET could be less than 7.9 Ω ? m. The surface hardness andmodulus increased obvious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implanted PET has been modified greatly.The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Si implanted PET with a dose of 2 x 10^(17)/cm^2 are 12.5 and 2.45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of pristine PET,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cutting groove for Si implantedPET is narrower and shallower than those of the unimplanted PET. So the wear resistance is greatlyraised. In comparison with metal ion implant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obvious in ion implantation into PET. Si ion beam modification mechanism of PET is discussed.
吴瑜光张通和刘安东张旭周固
关键词:SIHARDNESSMODIFICATION
电子束诱导玻璃纳米须生长的原位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02年
在高能电子束辐照下 ,玻璃表面首先形成突起 ,在以后的辐照下以扩散限制凝聚的形式在无序态突起上生长出长度在十几到几百nm的树枝状玻璃纳米须 ,并沿玻璃法线方向生长 .这一电子束诱导现象主要是由于照射部位的温升造成的 ,玻璃纳米须的长度和生长速度与辐照时间密切相关 .辐照时间增加生长速度加快 ,在辐照 2 3min左右时生长速度最快 .整体形貌也随辐照时间而改变 ,玻璃纳米须从高低不平到高度整齐 。
周固张通和张旭
Mo离子注入钢退火过程中的相变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着重研究了金属离子注入合成表面优化复合层的机理和纳米相镶嵌结构形成 ,探索了注入和退火过程中纳米结构和相变过程 ,讨论相变机制 .实验中发现用较低束流密度的Mo离子注入钢明显地改变了钢表面的结构 ,可使钢表面晶粒细化 ,使阻止位错移动的晶界数量增多 ;可在钢表面形成Mo原子超饱和固溶体 ;随所用的束流密度的增加 ,注入时表面温度升高 ,注入的Mo原子将与钢中的铁原子和碳原子化合而形成纳米尺寸的析出相 .这些弥散的析出相在钢表面形成了弥散强化 .用低束流密度注入后经过退火 ,在钢表面也形成了纳米尺寸的析出相 ,从而增加了表面弥散强化的效果 .随退火温度的增高 ,纳米析出相将会聚成大一些的纳米颗粒 ,颗粒之间互相连接而形成网状结构 。
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张旭崔平
关键词:退火过程相变过程相变机制
C和W双注入H13钢的抗腐蚀机制研究
2003年
用多次扫描电位法研究了C和W双注入H13钢的抗腐蚀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还讨论了抗腐蚀增强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30周期腐蚀后,H13钢表面出现了严重的腐蚀现象,表面上的腐蚀坑形状和排列具有晶态特征。C和W双注入H13钢经过50周期腐蚀后,发现表面仅出现了很轻微的腐蚀现象。当注量较低时,表面出现了小而浅的腐蚀坑,腐蚀坑的形状和排列没有出现晶态特征,说明抗腐蚀钝化层为非晶态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腐蚀特性;当注量较大时,经过长达88周期腐蚀后,表面仍未出现腐蚀坑,说明抗腐蚀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张旭王晓妍
关键词:H13钢
C和Ti双注入H13钢抗腐蚀钝化层的形成被引量:9
2002年
用多次扫描电位法研究了金属 Ti与 C双注入抗腐蚀和抗点蚀钝化层生成的条件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腐蚀坑 ,发现注入层表面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钝化层 .这种钝化层既能抗酸性腐蚀 ,又具有优良的抗碱性点蚀特性 .测量结果表明 ,在 C注量不变时 ,增加 Ti注量可使抗腐蚀特性增强 ;而在 Ti注量不变时 ,增加 C注量可使抗点蚀特性增强 .
张通和吴瑜光刘安东张旭
关键词:H13钢TI双注入抗腐蚀特性电化学测量金属表面改性
溅射效应对离子注入聚合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2002年
采用 MEVVA离子注入机引出的离子进行了聚酯薄膜改性研究 ,考虑到注入离子对表面溅射的强弱与离子的质量密切相关 ,所以选用质量大小不等的 3种离子 Cu,Si和 C为注入离子 ,注入后的聚酯膜表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注入样品表面形貌的变化 ,表面粗糙度与注入离子质量密切相关 .实验结果表明 ,注入前聚酯薄膜表面粗糙 ,表面突起密集地分布在表面 ,其高度可达 2 0~ 2 5 nm,C和 Si注入后表面突起高度下降到 5 nm,随注入离子质量的增加 ,在注入层粗糙度增加 ,Cu注入后在表面形成了弥散分布 Cu原子的析出纳米颗粒 . Cu颗粒起伏高度可达到 5 0 nm.这些变化对聚酯薄膜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
吴瑜光张通和刘安东张荟星
关键词:离子注入SI聚酯膜表面形貌原子力显微镜表面改性
钴离子注入硅化钴的形成和微波功率管制备的特性
2002年
用大束流密度的钴金属离子注入硅能够直接合成性能良好的薄层硅化物.束流密度为0.25~1.25A/m2,注入量为5×1017cm-2.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衍射(XRD)分析了注入层结构.结果表明随束流密度的增加,硅化钴相生长,薄层硅化物的方块电阻Rs明显下降.当束流密度为0.75 A/m2时,Rs明显地下降,说明连续的硅化物已经形成.当束流密度为1.25A/m2时,该值达到最小值3.1Ω.XRD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形成了3种硅化钴Co2Si,CoSi和CoSi2.经过退火后,Rs进一步地下降,Rs最小可降至2.3Ω,说明硅化钴薄层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大束流密度注入和退火后,硅化钴相进一步生长,Co2Si相消失.TEM对注入样品横截面观察表明,连续硅化物层厚度为 90~133 nm.最优的钴注入量和束流密度分别为 5×1017cm-2和 0.50μA/cm2.最佳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分别为900℃和10s.高温退火(120℃)仍然具有很低的薄层电阻,这充分说明硅化钴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用离子注入Co所形成的硅化钴制备了微波功率器件Ohm接触电极,当工作频率为 590~610 MHz,输出功率为 18~20 W时,同常规工艺相比,发射极接触电阻下降到0.13~0.2倍,结果器件的噪声明显地下降,器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张通和吴瑜光钱卫东刘安东
关键词:微波功率管快速退火薄层电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