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2JY0047)

作品数:46 被引量:622H指数:14
相关作者:张健杨万勤刘洋张丹桔张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人工林
  • 30篇马尾松
  • 28篇马尾松人工林
  • 16篇林窗
  • 15篇凋落
  • 13篇土壤
  • 10篇凋落叶
  • 7篇植物
  • 6篇凋落物
  • 6篇养分
  • 6篇物量
  • 5篇凋落物分解
  • 5篇植物多样性
  • 5篇微生物
  • 5篇微生物生物量
  • 5篇胁迫
  • 4篇土壤动物
  • 4篇土壤类型
  • 4篇红椿
  • 3篇凋落叶分解

机构

  • 45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作者

  • 41篇张健
  • 22篇杨万勤
  • 14篇刘洋
  • 12篇张丹桔
  • 12篇李勋
  • 12篇张艳
  • 11篇刘华
  • 10篇张捷
  • 10篇张明锦
  • 8篇陈良华
  • 8篇欧江
  • 8篇邓长春
  • 7篇陈亚梅
  • 3篇李建平
  • 3篇吴福忠
  • 3篇周扬
  • 2篇宋小艳
  • 2篇张艳
  • 2篇邓超
  • 2篇谭波

传媒

  • 11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植物研究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崔宁洁刘洋张健杨万勤欧江张捷邓长春李建平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人工抚育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选择长江上游人工采伐形成的7种不同大小的马尾松人工林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探讨不同林窗大小、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林窗(G4和G5)内,土壤动物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微生物生物量氮(MBN)(P<0.05),MBN分别增加了28.16%和26.18%.同时,林窗边缘的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9.06%(P<0.05).此外,分解3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6.52%(P<0.05);分解9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增加了49.10%(P<0.05);但在180 d时,土壤动物显著降低了MBC(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初期,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受到林窗大小、林窗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张明锦陈良华张健杨万勤李勋张艳刘华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动物凋落物分解林窗马尾松人工林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95
2014年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联系,选取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马尾松林下喜光植物较多,随林龄增加人工林郁闭度增大,耐阴植物增多。(2)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中龄林最大,成熟林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幼龄林。草本层、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林龄增加均呈现早期波动、中期下降、后期增加的变化趋势。(3)随林龄增加,土壤各理化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到成熟林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有所升高,说明马尾松林到成熟林阶段其土壤肥力状况得到一定的提升。(4)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土壤pH、土壤含水量、全磷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物种更新和演替进程,同时林下植物群落的演替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变化,使得土壤基质的稳定性提高,为更多物种的生存、定居、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崔宁洁张丹桔刘洋张健欧江张捷邓超纪托未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马尾松与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初期的酶活性被引量:13
2018年
酶是凋落物养分释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酶活性能迅速响应凋落物分解条件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分解快慢.以四川省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马尾松(M)与香樟(X)、檫木(S)、香椿(T)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MX、MS、MT;MSX、MXT、MST;MSXT)分解初期与碳(C)、氮(N)、磷(P)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包括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循环水解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N循环水解酶),酸性磷酸酶(P循环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C循环氧化酶).结果显示:(1)树种组合对酶活性影响显著,相比单一M,MT、MXT、MST、MSXT组合有助于提高C、N循环水解酶活性,而MX、MS、MSX组合则对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混合比例对酶活性影响显著,无论一针一阔、一针两阔还是一针三阔混合模式,皆在马尾松与总阔叶量之比为6:4时,C、N循环水解酶活性较高;(3)相比单一M,混合处理降低了P获得水解酶及C获得氧化酶活;MT6:4和MXT6:1:3、MST6:3:1及MSXT(6:1:1:2、6:1:2:1)处理则有助于C、N循环水解酶活性整体提高,其中又以MT6:4和MSXT6:1:2:1处理更佳,且分别提高了63.34%、22.12%、11.93%、105.80%和53.91%、50.94%、29.10%、140.93%;(4)CCA分析表明,酶活性对树种组合、混合比例、凋落叶初始质量及微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树种组合对酶活性影响最大,凋落叶初始N、N/P次之,说明凋落叶化学组成及其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共同作用于酶活性.综上,MT6:4和MSXT6:1:2:1混合更利于C、N循环水解酶活性在分解初期的稳定及提高.
袁亚玲张丹桔张艳李勋陈亚梅覃宇张健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酶活性马尾松人工林
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对铅胁迫的光合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3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红椿幼苗在不同浓度(0、200、450、2 000mg·kg-1)铅(Pb)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探讨红椿在不同土壤类型下Pb污染的生态适应性,为木本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钙质紫色土上受Pb胁迫的影响不大,而在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降低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的红椿光合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十分相似,红椿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随Pb胁迫程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并在Pb浓度为200和2 000mg·kg-1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3)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红椿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光补偿点等光合生理指标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说明Pb胁迫严重影响红椿幼苗的光合作用。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铅抑制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强度,且铅胁迫的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越强;较低浓度的Pb处理(200和450mg·kg-1)对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红椿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很小,而对钙质紫色土上红椿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最为明显。
刘洋胡芳洁陈良华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红椿铅胁迫叶绿素光合特性土壤类型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边缘效应对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以四川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边缘(100、225、400、625、900、1225、1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2种乡土树种——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在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降解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与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相比较,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以及樟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均显著高于林下.在全年分解过程中,2种凋落叶4种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总体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缩合单宁降解最快,其次是总酚和纤维素,而木质素降解最慢.随林窗面积的增大,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在中型林窗边缘(400、625 m^2)具有相对较高的降解率,而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在625 m^2林窗边缘时也表现出较高的降解率.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降解率与凋落叶袋内温度和凋落物质量均呈显著相关.中型林窗(400~625 m^2)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具有更显著的边缘效应,而这种边缘效应与物种有一定关联.
张艳张丹桔李勋刘华张明锦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林窗难降解物质马尾松人工林
3种土壤下巨菌草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四川盆地3种典型土壤(冲积土、紫色土和黄壤)不同浓度镉(Cd)处理(0、20、50、100 mg·kg^(-1))对巨菌草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抗氧化酶、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条件下,20 mg·kg^(-1)的Cd处理浓度对巨菌草的生长未造成显著影响,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巨菌草的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巨菌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各部分生物量的降幅表现为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巨菌草地上部与地下部植株Cd含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表现为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巨菌草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随着Cd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则表现出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巨菌草对Cd污染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和富集吸收作用,3种土壤类型中巨菌草对Cd的生理响应有所差异,但与其他2种土壤相比,冲积土中生长的巨菌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和MDA含量都比较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Cd性。
王丽萍张健胡红玲蒋晓梅张如意何书惠宋君祥张学才
关键词:CD胁迫生理响应土壤类型
红椿凋落叶全碳释放的林窗效应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下凋落物的全碳释放规律,论文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乡土阔叶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近1 a的全碳释放率和全碳释放速率(每30 a)。结果表明:1)相对小型(100~200 m2)和大型(1 225~1 600 m2)林窗以及林下,中型(400~625 m2)林窗更能促进凋落叶全碳的释放;2)全碳释放速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在分解中后期(90~270 d),出现碳的富集现象;3)凋落物全碳的释放受林窗大小、位置、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分解时间对红椿凋落叶的全碳释放率影响极显著(P〈0.01),林窗大小对全碳释放有显著影响(P〈0.05),而林窗内不同位置(中心和边缘)对凋落叶碳释放无显著影响;4)凋落物分解温度、含水率和全碳释放率、质量损失速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
李勋张健杨万勤张艳张明锦刘华刘洋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红椿凋落叶碳释放
马尾松人工林林冠层 降雨再分配及其氮磷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的降雨分配及对氮磷的截留作用,研究了宜宾高县来复镇18和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并对其全磷(T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进行了测定。根据月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将7—11月份划分为雨季、1—4月份划分为旱季。降雨量级大小影响林冠层截留量及其氮磷含量。不同林龄的马尾松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截留量的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级的大小呈正相关,旱季林冠截留量小于雨季的截留量。马尾松人工林旱季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TP、NH4+-N、NO3--N月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雨季,TP、NH4+-N、NO3--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的变化明显,但18和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的N、P总含量差异不显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N、P含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张捷刘洋张健欧江崔宁洁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被引量:19
2015年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著,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著.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土壤动物多样性质量损失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