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232)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 相关作者:邹运鼎毕守东黄保宏巫厚长骆鹏飞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梅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应用系统调查和能流量法分析了梅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结果表明:不论数量和能流量分析,梅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害虫优势种均为朝鲜球坚蚧和桃蚜;而天敌优势种数量和能流量分析分别为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和黑缘红瓢虫、草间小黑蛛。
-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胡洪洲
- 朝鲜球坚蚧对8种寄主植物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及其机制被引量:16
- 2008年
- 采用笼罩法研究了朝鲜球坚蚧对8种寄主的选择性及其与寄主枝条物理结构、寄主和蚧体内化学物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朝鲜球坚蚧对8种寄主的取食和产卵的选择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由强到弱依次为桃、梅、李、杏、苹果、梨、樱桃和山楂,且分成桃、梅、李、杏,苹果、梨、樱桃,以及山楂3个寄主层次。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一致,分别与8种寄主的表皮毛密度、长度、皮层厚度、枝条直径、黄酮以及单宁等间达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13~-0.8816和-0.9624~-0.8943;同时分别与8种寄主的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水量、CarE、AChE、GSTs和蚧体可溶性蛋白质等间达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025~0.9413和0.8937~0.9201。以取食表皮较为光滑、表皮毛稀疏、长度短、皮层薄、寄主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含水量多、含黄酮和单宁少的桃、梅、李和杏等寄主的蚧体内CarE、AChE、GSTs的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对寄主选择性较强;取食苹果、梨和樱桃的次之;取食山楂的最低。
-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骆鹏飞王其连
- 关键词:朝鲜球坚蚧寄主化学物质
- 几种杀虫剂对梅园捕食性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运用功能法评价了乐斯本、速扑杀和阿维菌素对捕食性瓢虫集团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对5种捕食性瓢虫功能反应模型基本结构没有影响,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只是改变了模型的各项参数;3种药剂处理后5种捕食性瓢虫的控虫能力、寻找效应都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杀虫剂造成的5种捕食性瓢虫的死亡率(Dt)和捕食功能减退率(FDt)各不相同,且按乐斯本、阿维菌素、速扑杀顺序减小;5种捕食性瓢虫都对乐斯本相对较为敏感(Dt平均值为74.64%),对速扑杀相对较不敏感(Dt平均值为30.00%左右),阿维菌素居中。速扑杀是一种对捕食性瓢虫致死作用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而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剂。
-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刘俊
- 关键词:杀虫剂捕食性瓢虫捕食功能
- 8种寄主植物对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roch)的适合度及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在室外对8种寄主植物上朝鲜球坚蚧的刺吸、产卵以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运用选择性指数(SI)、嗜食性指数(PI)、危害指数(DI)和种群趋势指数(I)等4种指数系统定量评价了8种寄主对朝鲜球坚蚧的适合度以及自然种群增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好、中、弱3种生长势的寄主对朝鲜球坚蚧的适合度由高至低的顺序均是桃、梅、李、杏、苹果、梨、樱和山楂;在一个生长季节内,8种寄主适合度总体变化均表现为正态分布形,呈弱-强-弱态势,都以6月份的8种寄主适合度表现最高,且以生长势好的寄主最高,中等的次之,弱的最差。朝鲜球坚蚧更趋向于梅、桃、李和杏寄主上刺吸取食和产卵,且若蚧存活率、卵的孵化率以及羽化率均较高,自然种群增长最快,4种指数均较大(SI>0.875、PI>5.469、I>5.75、DI>1.049)。桃、梅、李和杏寄主是该蚧的最适宜类寄主;苹果、梨和樱寄主植物是适宜类寄主;山楂为次适宜类寄主。PI与DI间回归方程为:PI=0.3389+DI(r0.01=0.937)。8种寄主表皮毛密度、长度、皮层厚度和枝条直径等物理结构与适合度的强弱均呈负相关(r0.01=-0.976),其对该蚧刺吸取食和产卵等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山楂表皮毛密度、长度、皮层厚度和枝条直径分别是最适宜类寄主枝条4种物理结构指标平均值的2.73、3.27、2.77倍和3.47倍。这些对抗蚧育种、预测测报以及优化防治策略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骆鹏飞
- 关键词:朝鲜球坚蚧种群趋势指数
- 梅园朝鲜球坚蚧的分布格局及时序动态被引量:3
- 2007年
-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分别考查了2003年3—9月份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roch)在梅树上的分布型及其变化动态。结果显示:该蚧在梅树不同方位和冠层的枝条上以及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该虫以上层和南向树冠的聚集度最高,下层和北向树冠的聚集度最低,这种差异与该蚧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的异质性有关。不论蚧体在上、中或下层树冠,都明显呈现出前期高聚块,4月下旬后由于黑缘红瓢虫天敌的捕食作用使其聚集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公式,给出了不同密度和误差要求条件下的最适抽样数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
-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凡涛
- 关键词:朝鲜球坚蚧序贯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