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1DIA50040)

作品数:23 被引量:183H指数:8
相关作者:效存德任贾文秦大河李忠勤张明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冰盖
  • 4篇南极冰
  • 4篇南极冰盖
  • 4篇极冰
  • 3篇雪冰
  • 3篇全球变化
  • 3篇冰芯
  • 2篇大洋
  • 2篇东南极冰盖
  • 2篇雪冰化学
  • 2篇伊利莎白公主...
  • 2篇深海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团
  • 2篇通量
  • 2篇气候
  • 2篇南大洋
  • 2篇颗粒物
  • 2篇环境指示意义
  • 2篇海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8篇秦大河
  • 8篇效存德
  • 7篇任贾文
  • 6篇李忠勤
  • 5篇张明军
  • 4篇陈立奇
  • 3篇扈传昱
  • 3篇潘建明
  • 3篇张海生
  • 2篇刘小涯
  • 2篇曾胤新
  • 2篇陈波
  • 2篇高郭平
  • 2篇俞勇
  • 2篇李会荣
  • 2篇王晓香
  • 2篇卞林根
  • 2篇孙俊英
  • 2篇陆龙骅
  • 1篇孔屏

传媒

  • 4篇极地研究
  • 3篇世界科技研究...
  • 3篇冰川冻土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 6篇2004
  • 10篇2003
  • 7篇200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8
2003年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张海生扈传昱潘建明陈志强陈波刘小涯卢勇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通量沉积物捕获器深海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表层雪冰)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研究表明,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
效存德秦大河任贾文李忠勤王晓香
关键词:雪冰化学
文献传递
冰芯和台站记录的近50 a来东南极冰盖边缘地区气候变化格局被引量:9
2003年
对取自东南极冰盖Lambert冰流东、西两侧共 10支雪芯 ,恢复了过去 5 0a来稳定同位素温度序列和积累率序列 .对比发现 ,位于Lambert冰流东侧 ,即位于Wilks地和PrincessElizabeth地的 5支雪芯 (GC30 ,GD0 3,GD15 ,DT0 0 1和DT0 85 ) ,过去 5 0a来积累率总体为上升趋势 ,δ18O上升速率介于 0 34~ 2 6kg·m-2 ·a-1;稳定同位素显示其气温亦呈整体上升趋势 ,上升速率介于 0‰~ 0 0 2‰·a-1.但对位于Lambert冰流西侧 ,即位于DronningMaud地、Mizuho高原和Kamp地的 5支雪芯 (CoreE ,DML0 5 ,W 2 0 0 ,LGB16和MGA) ,过去 5 0a来积累率总体为下降趋势 ,下降速率介于 - 0 .0 1~- 2 .36kg·m-2 ·a-1;稳定同位素温度变化则十分复杂 :DronningMaud地西侧为上升 ,Mizuho高原和Kamp地为下降或变化不明显 .分布于LGB两侧沿岸气象站记录也印证了上述格局 .这种格局可能是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环南极波 (ACW)—在特殊地形 (如大的冰盆 )影响下 ,在南极冰盖边缘的表现形式 .
效存德秦大河任贾文李忠勤张明军孙维贞王晓香
关键词:南极冰盖稳定同位素气温冰芯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研究I.沉积物捕获器的误差来源及相关建议被引量:1
2003年
捕获器是目前研究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直接的手段。捕获器不仅能够定量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深度的颗粒物通量 ,而且还能够收集到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的样品。但是尽管捕获器被广泛地认为是海洋中的“颗粒物测量器” ,然而关于捕获器的绝对精确度仍存在异议。本文综合了当前的众多研究 ,对有关捕获器偏差的误差来源及相关建议做了一定的总结。重点讨论了一些大家关注的诸如“swimmers”
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沉积物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7
2002年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 ,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 (表层雪冰 )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 .研究表明 ,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局地大气环境本底 :南极现代雪冰化学代表了南半球或全球本底 ,北极格陵兰地区代表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本底 ,青藏高原海拔 5 0 0 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则代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部本底 .其中 ,离子浓度在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接近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则高得多 .三个地区雪冰化学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在南极冰盖 ,海盐气溶胶的“丰”季形成雪层化学峰值 ,在北极 ,冬春季污染物 (所谓“北极霾”)和漂尘形成季节峰值 ,在高亚洲 ,主要是春季降尘形成明显污化层 .青藏高原上大风季节与干季重叠 ,静风季节与湿季重叠 ,决定了干湿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季节转换 .总之 ,主要阴、阳离子在南、北极和高亚洲雪层中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区和传输 ,其形成过程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季风和局地尘暴等事件密切相关 .
效存德秦大河任贾文李忠勤王晓香
关键词:冰冻圈环境指示意义雪冰化学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部分酶学性质被引量:36
2003年
从南极乔治王岛冻土来源的 76株低温细菌中筛选到 13株低温脂肪酶产生菌 ,对其中的BTs10 0 2 2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菌株BTs10 0 2 2属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但与已定名的假单胞菌有一定的差异 ,与未定名的Pseudomonassp .PsB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故将其暂定名为Pseudomonassp .BTs10 0 2 2。对该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初步研究表明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 2 4℃ ,对热敏感 ,6 0℃处理 30min仅残留 2 5 %酶活性 ,酶的适宜作用 pH范围在7.0~ 9.0 ,最适 pH为 8.0。
俞勇李会荣陈波曾胤新任大民
关键词:假单胞菌DNA酶学性质低温脂肪酶热稳定性
Lambert冰川流域物质平衡和南极冰盖变化被引量:4
2002年
对Lambert冰川流域的现场考察资料和浅冰芯研究结果显示,该流域东侧和西侧积累速率分布和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东侧平均积累速率较西侧高;近50年东侧处于增加状态,西侧则为明显减小,冰量平衡计算表明,该冰川流域目前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因而冰盖将趋于增厚,据现有资料估计分析,整个南极冰盖处于微弱负平衡,如果南极地区气候变暖,物质平衡将向正平衡方向发展,因而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但是西南极冰盖的不稳定性可能随气候持续变暖而增强,成为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潜在因素。
任贾文效存德秦大河
关键词:南极冰盖LAMBERT冰川流域海平面变化
南极松散沉积物粒度分形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利用分形理论 ,研究了南极纳尔逊冰盖前缘发育的沉积物、风成沉积物及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分形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粒度分形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 ,冰盖前缘沉积物具有显著的分形结构特征 ,而湖泊沉积物和风成沉积物不具有分形结构特征 ,这为识别南极地区松散沉积物沉积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判别依据 .对纳尔逊冰盖前缘沉积物粒度分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粒度分布主要与冰川搬运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分维值的大小与当时形成沉积物的动力学过程、沉积环境、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 .
刘晓东孙立广谢周清尹雪斌
关键词:松散沉积物粒度组成分形湖泊沉积物风成沉积物
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_3^-浓度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雪芯资料,详细研究了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_3^-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50年尺度上,本地的NO_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NO_3^-浓度与太阳活动没有相关关系,认为本地的NO_3^-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闪电和极地高空中的各种大气过程,雪冰中记录的NO_3^-浓度可能是其来源、传输路径和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
张明军任贾文李忠勤秦大河孙俊英效存德康建成李军
关键词:伊利莎白公主地浓度变化特征太阳活动传输路径大气化学
海冰细菌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5年
地球两极海洋上覆盖的海冰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极端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在这环境中生存需要生理和代谢上的复杂适应机制。现有的研究表明,细菌在海冰中旺盛地生长繁殖,并在极区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海冰细菌也已成为生命现象多样性等基础研究领域和生物工程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海冰细菌系统发育组成、生态生理学、生态作用和环境适应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并初步探讨了今后海冰细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俞勇李会荣陈波曾胤新何剑锋
关键词:海冰细菌生态系统生态生理学生态作用环境适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