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0602)

作品数:4 被引量:76H指数:4
相关作者:肖艳姣刘黎平王红艳杨洪平张端禹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雷达
  • 2篇雷达反射
  • 2篇雷达反射率
  • 2篇反射率因子
  • 1篇东南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多普勒雷达资...
  • 1篇多普勒雷达资...
  • 1篇多普勒天气
  • 1篇多普勒天气雷...
  • 1篇因子数据
  • 1篇天气雷达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天气
  • 1篇自动识别
  • 1篇下击暴流
  • 1篇亮带
  • 1篇零度层亮带
  • 1篇雷达反射率因...

机构

  • 4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作者

  • 4篇肖艳姣
  • 3篇刘黎平
  • 1篇龙利民
  • 1篇杨洪平
  • 1篇张端禹
  • 1篇王红艳
  • 1篇李中华

传媒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中的亮带自动识别和抑制被引量:30
2010年
为了减轻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中的亮带污染对雷达降水估计的影响,一种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资料自动识别零度层亮带平均高度、厚度和区域以及对亮带进行抑制的算法被提出。该算法首先利用近距离分层平均方法建立视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然后基于亮带VPR曲线在融化层高度的显著弯曲特征来识别和抑制亮带。比较该方法识别的零度层亮带的平均高度和实测0℃等温层高度表明,前者比后者平均低0.5km。亮带的厚度大多在1~1.25km。亮带区域识别算法能合理地识别亮带反射率因子高值区,用经过亮带抑制后的体扫资料得到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和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的高值区被抑制掉,用经过抑制后的亮带区的所有反射率因子库建立的平均VPR在融化层高度的显著弯曲消失。通过亮带抑制后的雷达体扫资料将用于雷达降水估计。
肖艳姣刘黎平李中华王红艳
关键词:零度层亮带自动识别雷达
任意基线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生成算法被引量:6
2008年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体扫资料的任意基线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的生成算法。在计算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的格点在雷达极坐标中的仰角、方位和斜距位置后,采用径向、方位上的最近邻居和垂直方向的线性内插相结合的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格点上的反射率因子分析值。在垂直线性内插时分别用dBZ值和Z值(单位:mm6/m3)进行插值。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得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从回波强度和空间位置来看都是合理的;当采用垂直线性内插时,用dBZ值插值比用Z值插值得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在空间分布上更连续,反射率因子分析值总体上更接近观测值;低仰角的插值效果比高仰角的好。
肖艳姣刘黎平李中华
关键词: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
“07.7”鄂东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西侧强烈的西南气流诱发了中小尺度扰动,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不稳定,低层较干和中高层更干的水汽条件。(2)产生灾害性天气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近乎南北向的断续型对流带,强风暴A和B在其成熟阶段都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最大回波强度均大于60 dBz;风暴A在其崩溃阶段,近地面径向速度迅速增大,随其北移,造成武汉市黄陂区大风灾害;风暴B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气流辐合(MARC),是即将出现地面强辐散风的标识。(3)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降低是地面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标识,VIL密度比VIL本身更能反映风暴的强度,特别是当因雷达扫描策略的影响导致探测不到风暴顶或风暴底时。(4)在用冰雹探测算法(HDA)探测冰雹时,要注意修改可调参数,特别是0℃和-20℃环境温度的高度,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冰雹误报率。
肖艳姣李中华张端禹龙利民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冰雹下击暴流多普勒天气雷达
区域雷达网同步观测对比分析被引量:24
2007年
利用长江中游的合肥、宜昌、武汉、常德和长沙雷达周围的1:25万的地形高度数据得到各雷达的混合扫描仰角和等射束高度拼图。选用2004年7月17—19日5部雷达同步观测的雷达体扫资料,分析了各雷达的最低扫描仰角;在尽量排除地物杂波、波束阻挡、距离衰减和波束展宽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5部雷达构成的有重叠覆盖区的7个雷达对的反射率因子差异。结果表明:(1)对雷达最低扫描仰角进行分析可以检查雷达的仰角标定,武汉和合肥雷达平均最低观测仰角比VCP21扫描方式规定的要低;(2)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的反射率垂直剖面可以分析雷达对同步观测的回波空间位置和强度差异,常德雷达和其周围雷达同步观测的回波高度明显偏低;(3)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某高度的反射率因子曲线变化的一致程度可以分析雷达的方位标定,这5部雷达没有明显的方位定标偏差;(4)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某高度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差可以分析雷达对同步观测的系统观测差,宜昌雷达和其周围的雷达相比,观测的回波强度偏强,而武汉和其周围的雷达相比,观测的回波强度偏弱;(5)反射率因子差的时间平均值随着反射率因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当观测的反射率因子越大时雷达对的反射率因子差的时间平均值也越大。
肖艳姣刘黎平杨洪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