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0701008B)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石启印李爱群丁芳蔡建林秦卫红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淮阴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组合梁
  • 8篇外包钢
  • 7篇混凝土组合
  • 7篇混凝土组合梁
  • 6篇混凝土
  • 4篇延性
  • 4篇载力
  • 4篇外包钢-混凝...
  • 4篇剪承载力
  • 4篇承载力
  • 3篇受剪
  • 3篇受剪承载力
  • 3篇受扭
  • 3篇混凝土柱
  • 3篇耗能
  • 3篇耗能能力
  • 3篇纯扭
  • 2篇有限元
  • 2篇有限元分析
  • 2篇受扭性能

机构

  • 11篇江苏大学
  • 6篇东南大学
  • 2篇淮阴工学院

作者

  • 9篇石启印
  • 6篇李爱群
  • 2篇孟庆波
  • 2篇蔡建林
  • 2篇高云
  • 2篇赵静
  • 2篇丁芳
  • 2篇秦卫红
  • 2篇刘洋
  • 1篇张秀峰
  • 1篇葛义韬
  • 1篇轩元
  • 1篇黄三明
  • 1篇陈倩倩
  • 1篇马春艳
  • 1篇黄周瑜
  • 1篇宗荣
  • 1篇陈家光

传媒

  • 2篇四川建筑科学...
  • 2篇工程力学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实验力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山西建筑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在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基础上,介绍了2个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强度、延性及钢管等的应变等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具有较强的受剪承载力、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对试验主要结果进行有限元模拟。
石启印丁芳轩元李爱群
关键词: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
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实验研究
2010年
介绍了2个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强度、延性和钢筋、钢板的应变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具有较强的受剪承载力、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轩元王英石启印
关键词: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
BOTDA光纤传感技术监测钢筋锈蚀损伤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基于钢筋锈蚀后钢筋及其周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发生变化的事实,提出了一种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监测的新方法,即应用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计(BOTDA)的光纤传感技术监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变,通过应变分布的变化实现对钢筋锈蚀的监测。通过试验梁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比分析了钢筋局部锈蚀对应变分布的影响,对试验梁的锈蚀位置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利用BOTDA系统的识别效果与荷载大小,锈蚀位置,锈蚀长度有关,荷载越大,锈蚀段长度越大,越靠近跨中,识别效果越好。因此,BOTDA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识别钢筋的锈蚀损伤,实现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分布式监测。
轩元刘洋石启印孟庆波
关键词: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BOTDA光纤传感
某体育会展中心大跨屋盖系统风荷载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介绍了某体育会展中心会展馆和体育场的大跨屋盖系统模型风洞试验的概况和主要试验结果,通过分析典型测点方法详尽研究了挑篷上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的分布,讨论了脉动风压对总设计风荷载的贡献,并对比了计算围护结构风荷载的规范方法和统计方法;结果表明,正面迎风时,体育会展馆和体育场屋盖边缘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均较大,采用规范方法算得的会展馆围护结构风荷载大部分小于采用统计方法算得的风荷载,而用规范方法算得的体育场围护结构风荷载均小于采用统计方法算得的风荷载,在大跨屋盖设计中应分区域选用两者中较大值作为风荷载设计标准值。
陈家光张旭伟黄三明马春艳葛义韬
关键词:大跨屋盖风洞试验平均风压脉动风压风荷载
外包钢-砼组合梁纯扭作用下抗扭刚度的实验及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研究新型外包钢-砼T形截面组合梁在纯扭作用下的变形性能,设计了5根不同配箍率的的足尺悬臂组合梁。通过对5根悬臂梁的抗扭性能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组合梁的扭矩-扭率关系曲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组合梁的抗扭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混凝土与外包钢在极限阶段的应力云图。根据实验以及有限元结果分析了组合梁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扭转刚度的变化。基于现行砼结构设计规范,提出了组合梁从开裂到极限阶段抗扭刚度的计算公式,可供组合梁受扭设计参考。把有限元模型和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三者吻合较好。
刘洋石启印高云李爱群
关键词:外包钢-砼组合梁纯扭抗扭刚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延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为探讨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延性,对9根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其延性与破坏类型之间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延性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翼缘板宽度、剪力连接系数、混凝土强度、横向配筋率和底部钢板的屈服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上述5个因素对组合梁延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位移延性系数的计算公式,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延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破坏类型,其位移延性系数为2.4~4.3;发生延性破坏的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位移延性系数高于相同用钢量的钢筋混凝土梁。
石启印黄周瑜李爱群
关键词:延性静载试验灰色关联分析有限元分析
新型外包钢组合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被引量:2
2008年
为克服普通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存在的缺点,首次提出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型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结构体系.设计制作了一榀单跨两层型钢混凝土柱-外包钢混凝土梁的组合框架结构模型,并通过施加恒定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对模型框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试验表明,该榀组合框架在地震时能形成梁铰破坏机制,框架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延性、耗能能力等均满足延性框架的抗震要求,且模型框架的有效延性系数达到了7.5.新型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可在中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
石启印高云李爱群张秀峰
关键词:抗震性能反复荷载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是一种新型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其与柱连接节点的构造还有待合理设计并试验验证。设计了2个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强度、延性和钢筋、钢板的应变等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外包钢一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具有较强的受剪承载力、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王英轩元丁芳石启印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节点抗剪承载力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分析了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中钢管与混凝土在轴力、弯矩和剪力作用下的应力,提出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下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这种新型结构形式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赵静宗荣
关键词: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受扭性能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研究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扭转性能,对8根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纯扭和复合受扭实验。研究了组合梁在纯扭和复合受扭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工作机理以及裂缝发展分布的情况,比较分析了组合梁扭矩-扭率、荷载-应变、弯矩-挠度、荷载-裂缝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组合梁受扭性能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提出了组合梁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开裂扭矩的计算公式;采用变角空间桁架模型,提出了该新型组合梁在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赵静蔡建林
关键词: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开裂扭矩极限扭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