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07jel4054)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双庆王培军张炜邵志红江虹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肿瘤
  • 1篇细胞
  • 1篇间充质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间质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干细胞
  • 1篇肝肿瘤
  • 1篇超顺磁性氧化...
  • 1篇成像
  • 1篇充质干细胞
  • 1篇磁共振
  • 1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篇李铭华
  • 1篇江虹
  • 1篇邵志红
  • 1篇张炜
  • 1篇王培军
  • 1篇陈双庆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肿瘤趋向性及其间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内对肝肿瘤微环境的趋向性以及BMSC对肝肿瘤间质的影响。方法获取大鼠BMSC,分离、培养、扩增。应用超顺磁氧化铁(SPIO)颗粒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应用walker-256细胞株肝内种植制备大鼠肝肿瘤模型。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1)肿瘤成块后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6~8d后,磁共振(MR)观察肝内成瘤后,大鼠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2)肿瘤成块前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3d后,MR观察肝内未成瘤的大鼠,于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一个单纯肝内种植肿瘤细胞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BMSC移植前及移植后5、10及15d行MR扫描,每次成像后处死若干大鼠,取出肝脏及肿瘤组织分别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取BMSC移植后第10天的实验组大鼠及相应对照组大鼠组织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S1、vW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MSC普鲁士蓝染色表明BMSC的磁标记率达90%。移植后第5、10天,实验组MR扫描T2WI显示肿瘤边缘出现结节状低信号,移植后第15天无明显低信号,对照组肿瘤信号无明显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移植后5、10及15d肿瘤边缘及瘤内有蓝染的BMSC颗粒。移植后第10天,两个实验组的VEGF、CD31、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F=34.05,P〈0.01;F=84.24,P〈0.01;F=7.08,P〈0.05)。结论大鼠BMSC在活体内对肝肿瘤有明显的趋向性,并在肝肿瘤内促进血管内皮的生成。
李铭华陈双庆邵志红张炜江虹王培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肝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