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54102)
-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阚飙高守一祁国明刘延清王多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苏州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不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的CTXΦ类前噬菌体基因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2
- 2002年
- 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基因ctxAB由其溶原性噬菌体CTXΦ编码 ,由此携带毒素基因在产毒株与非产毒株间水平转移。从无ctxAB的ElTor型菌株中 ,发现不同时间、地点来源的部分菌株仍带有CTXΦ基因组的其它基因 ,在研究菌株染色体上呈双拷贝串联排列。克隆后测序发现基因组全长 5 70 8bp ,其抑制基因rstR却与古典型菌株来源CTXΦ的相同 ,因此从E1Tor菌株中发现整合有古典型来源的这类噬菌体。其它各基因与CTXΦ序列基本一致 ,但nct CTXΦ的zot基因末端及下游间隔区与CTXΦ的相差很大 ,进一步的序列测定与比较表明nct CTXΦ中无ctxAB应是其固有结构 ,而不是ctxAB丢失所形成的。将这种独特的前噬菌体命名为nct CTXclassΦ。研究菌株染色体上nct CTXΦ基因组上下游也各存在TLC因子和RTX毒力基因簇的同源序列 ,揭示它们与nct CTXΦ基因组有与CTXΦ相同的联系。从序列分析上认为nct CTXΦ与CTXΦ在遗传分化上有不同 ,可能是CTXΦ的前体形式 ,这对CTXΦ的来源。
- 阚飙刘延清祁国明章丽娟高守一
- 抑制差减杂交克隆E1 Tor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基因组差异片段及其分析被引量:6
- 2002年
- 为了克隆与分析霍乱弧菌O1E1Tor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两类菌株基因组差异片段 ,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 (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 ,SSH)分别以国内保留的流行株Wujiang 2及非流行株Js 32一株作为被检菌 ,另一株作为参考菌进行基因组差异研究 .在进行的差减杂交实验中 ,流行株Wujiang 2共检出 34个特异差异片段 ,经同源检索共代表 35个基因片段 ,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霍乱弧菌毒力相关基因如CTX遗传单元、TLC因子及可移动外来成分如霍乱弧菌整合子RVC序列及Tn10转位酶 .非流行株Js 32共检出 14个特异差异片段 ,经同源检索未能检出同源片段 ,可能代表新基因序列 .研究表明 ,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基因组存在较多差异基因 ,表现在毒力、毒力相关基因。
- 张丽娟阚飙杨帆高守一刘延清祁国明
- 关键词:抑制差减杂交EL基因克隆
- 霍乱弧菌的一种新的不含毒素基因CTXΦ基因组的复制功能研究
- 2006年
- 刘忠华芮勇宇祁国明刘延清高守一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毒素基因O139群霍乱毒素霍乱流行同源性
- 霍乱弧菌甘露醇PTS操纵子中mtlR为转录抑制基因被引量:2
- 2007年
- 产毒和非产毒的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对甘露醇发酵利用的速率有明显差别,在霍乱致病株的快速判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比较快发酵菌株(非产毒株)和慢发酵菌株(产毒株)mtlR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在含0.2%甘露醇的M9培养液及甘露醇发酵液中生长、产酸等的变化,定性地证明了mtlR基因的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MtlR蛋白在mtlCBA转录水平发挥负调控作用。但是mtlR还不是引起快慢发酵菌株对甘露醇发酵差异的直接原因。本研究也为我们研究霍乱弧菌甘露醇快慢发酵差异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 王海燕闫梅英赵英伟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
- El Tor型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转染性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研究丝状噬菌体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水平转移效率及菌株的噬菌体免疫能力.利用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遗传标记的CTXETΦ感染颗粒对O1群的4株不同霍乱弧菌进行体外和体内转染实验,根据氯霉素抗性筛选转染子,通过Southern Blot等方法进行验证并判断CTXΦ基因组的存在形式,计算比较不同菌株的转染率,分析转染及噬菌体免疫机制.带有遗传标记的CTXETΦ对古典型霍乱弧菌1119的体内转染率高于体外;体内转染实验中,古典菌株1119的转染率远高于其它3株El Tor型霍乱弧菌;在El Tor型霍乱弧菌中,不含rstR基因的IEM101的转染率高于另外两株带有rstR基因的霍乱弧菌2~3个数量级.古典型霍乱弧菌比El Tor型菌株对CTXETΦ噬菌体颗粒更易感,TCP菌毛的表达和rstR基因介导的噬菌体免疫影响CTXΦ在霍乱弧菌中的水平转移.
- 刘广文闫梅英祁国明高守一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CTXΦ转染
- O139群霍乱弧菌中溶原性噬菌体CTXФ的诱导及转染性研究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新出现的O139群霍乱弧菌中溶原性噬菌体CTXΦ的来源及其是否可产生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 ,从而造成毒素基因的水平转移。方法 用DNA破坏剂丝裂霉素C诱导噬菌体CTXΦ基因组被四环素抗性基因标记的O139菌株BJ30 ,继而体外转染古典型标准菌株 5 6 9B和O395 ,对获得的四环素抗性的转导菌株进行转染噬菌体基因组的鉴定。结果 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BJ30菌株中的rstR基因与O1群ElTor型菌株的rstR基因完全一致 ;丝裂霉素C诱导获得了感染性噬菌体颗粒 (CTX TcΦ) ,并成功感染O1群霍乱弧菌 5 6 9B和O395 ,转染率分别为 1.0 4× 10 - 4 和 3.2 7× 10 - 6 。结论 O139群霍乱弧菌能产生感染性CTXΦ颗粒 ,ElTor型菌株不是产生CTXΦ的唯一来源。
- 梁未丽阚飙祁国明刘延清高守一
- 关键词:霍乱弧菌CTXΦ
- 霍乱弧菌不携带毒素基因的溶原性噬菌体nct-CTXΦ基因组RS区具有复制与整合功能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研究霍乱弧菌中不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的溶原性噬菌CTXΦ基因组 (nct CTXclassΦ)的RS区的复制与整合功能。方法 将这种噬菌体基因组的RS区克隆到不能在霍乱弧菌中复制的自杀质粒载体中 ,经接合转入含CTXΦ的整合位点attRS、但不含CTXΦ基因组的O1群ElTor型和O139群菌株中 ,分析含RS的重组自杀质粒在这些被接合菌株中的存在形式。结果 克隆了RS区的重组自杀质粒高频接合入受体菌中 ,在这些被接合菌株中既发生了染色体整合 ,同时又以质粒的形式存在于菌细胞内。结论 霍乱弧菌不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的CTXΦ基因组的RS区仍具有整合与质粒复制功能 ,可介导该基因组的复制与染色体整合。
- 阚飙刘延清祁国明章丽娟高守一
- 关键词:霍乱弧菌霍乱发病机制
- 霍乱弧菌噬菌体VP4受体成分的分析被引量:3
- 2004年
- 侵袭细菌的噬菌体可以被该菌株的细胞壁提取物所抑制,既细菌的提取物与噬菌体颗粒混合培育后,如果噬菌体与有受体活性的细菌提取物发生不可逆作用,就不能再感染细菌.本项研究选育鞭毛发育良好的霍乱弧菌菌株,利用有鞭毛的细菌在含有0.1%石炭酸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以失去鞭毛的特性,选育鞭毛发育不良的菌株.提取上述两种菌株的脂多糖和外膜蛋白,并分别与噬菌体VP4钝化作用.通过噬斑计数测定,比较钝化作用的差异,分析VP4的受体成分.
- 赵英伟王多春李燕萍卢明俊刘延清高守一阚飙
- 关键词:噬菌体霍乱弧菌受体毛发体成分
- 霍乱弧菌噬菌体VP2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测定并分析了霍乱弧菌噬菌体VP2基因组序列,为VP2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为此构建了VP2DNA随机文库,鸟枪法(shot gun)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用软件Phrad Prap拼接成最小重叠群(contig),引物步移法测定contigs间的缝隙(gap)序列,拼接后获得VP2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VP2基因组,最后对VP2和相关噬菌体做DNA聚合酶(DNApol)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VP2属短尾噬菌体科,基因组全长39853bp,为环状双链DNA,G+C含量为50.56%,较高于霍乱弧菌测序菌株N16961基因组G+C含量;VP2的基因组有碱基使用偏性;预测和注释了45个开放读码框(ORF),分析了DNA复制基因、衣壳蛋白和DNA包装基因、侵染相关基因。DNApol进化树比较结果,VP2与链球菌噬菌体Cp 1和芽孢杆菌噬菌体GA 1分为一群。根据对VP2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分析预测了VP2的ORF,并分析了其中的功能基因,推测VP2在进化关系上属于噬菌体phi29样噬菌体。
- 王多春汪敏李燕萍董辉刘中华刘延清祁国明高守一金维荣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噬菌体鸟枪法DNA聚合酶霍乱
- 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过程中PTS操纵子转录水平差异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比较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两类菌株在甘露醇发酵实验中甘露醇转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的普遍性,探索两类菌株发酵快慢的机理。方法对10株非流行株(快发酵菌株)和10株流行株(慢发酵菌株)在甘露醇发酵过程中的生长曲线变化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类菌株PTS操纵子中mtlCBA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甘露醇发酵实验第4小时非流行株出现阳性反应时,非流行株整体生长趋势较流行株迅速,但单个菌株生长速度有快有慢;第8小时流行株出现阳性反应时,其生长高于非流行株。实验第1、2小时,非流行株mtlCBA的mRNA转录水平高于流行株;实验第4、8小时,流行株mtlCBA的mRNA转录水平高于非流行株。结论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实验中甘露醇PTS操纵子转录差异应是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差异的重要特征,直接导致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快慢。生长菌量对快慢发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 王海燕郑霄娄静闫梅英赵英伟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