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020019)

作品数:13 被引量:119H指数:6
相关作者:郭富强杨红杨友松孙红斌陈隆益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美国犹他州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脑出血
  • 10篇出血
  • 6篇脑出血患者
  • 6篇出血患者
  • 5篇血肿
  • 5篇血肿周围
  • 4篇血肿周围组织
  • 4篇鼠脑
  • 4篇大鼠脑
  • 3篇蛋白
  • 3篇细胞
  • 3篇脑组织
  • 3篇大鼠脑组织
  • 2篇电子显微镜
  • 2篇凋亡
  • 2篇炎性
  • 2篇炎性反应
  • 2篇组织病理
  • 2篇细胞凋亡
  • 2篇细胞因子

机构

  • 10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双流县第一人...
  • 1篇美国犹他州大...

作者

  • 10篇郭富强
  • 6篇韦永胜
  • 6篇李晓佳
  • 6篇黄雨兰
  • 6篇陈隆益
  • 6篇徐玉川
  • 6篇孙红斌
  • 6篇杨友松
  • 6篇杨红
  • 5篇代红源
  • 4篇王多姿
  • 4篇孙皓
  • 3篇张红艳
  • 3篇汪瑾宇
  • 2篇董凌琳
  • 2篇杨正林
  • 2篇杨正林
  • 1篇杨果
  • 1篇潘福琼
  • 1篇孙祥荣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2007年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入颅直视手术,清除血肿前于血肿旁约1cm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从12h以内组中的7例患者于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侵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郭富强徐玉川杨友松陈隆益董凌琳黄雨兰韦永胜李晓佳孙红斌杨红杨果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电子显微镜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取靠近血肿旁约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72h以上组6例;取7例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6h以内6例,6~12h1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组织病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和Tunel、促凋亡相关基因(Bax)、抑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h以内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h组损伤较重,24~48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免疫组化显示:TNF-α蛋白和mRNA及IL-1β和IL-6mRNA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降低。Tunel、Bax蛋白和mRNA表达在12~72h达峰值(P<0.05,P<0.01)。Bcl-x蛋白及mRNA表达在12~72h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TNF-α蛋白和mRNA、IL-1β及IL-6mRNA的表达与Tunel、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Bcl-x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相一致。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杨友松孙红斌徐玉川赵冬冬唐健杨正林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细胞凋亡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出血组,于血肿旁约1 cm处取少许脑组织.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出血组分为<6 h组(6例),6~12 h组(7例),12~24 h组(5例),24~72 h组(6例),>72 h组(6例).从前两组中选7例患者,在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观察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及mRNA、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h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 h组损伤较轻,12~24 h组损伤较重,24~48 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 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从6~12h逐渐明显,12~72h达高峰(P<0.05),胶质细胞增生从12~24h开始增加,24 h以后明显增加(P<0.01),TNF-α蛋白表达从6~12 h开始增加,12~24h达高峰(P<0.05),以后逐渐减少;RT-PCR显示:TNF-α mRNA与其蛋白表达基本一致,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1),以后有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小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IL-1β、IL-6的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与IL-1β、IL-6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杨友松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孙红斌徐玉川杨正林
关键词:脑出血趋化因子类炎性反应
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IL-10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相互关系,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将80只SD大鼠制作成右侧纹状体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运动组),每组又分为第1、3、7、14、21天5个时间点。运动组行网屏训练、平衡木训练、滚笼训练,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将其处死,取右侧脑组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L-10和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在脑出血后第14天和第21天运动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运动组大鼠的IL-10表达高于对照组;在脑出血后第7天运动组大鼠的caspase3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运动训练可使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IL-10含量增高,而使caspase-3的含量降低,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之一。
孙皓郭富强王多姿张红艳曾宪容汪瑾宇代红源吴文斌潘福琼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介素-1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特异性脑源蛋白B表达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特异性脑源蛋白B(S100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将80只SD大鼠制作成右侧纹状体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运动组),每组又分为1、3、7、14、21 d亚组各8只。运动组行网屏训练、平衡木训练、滚笼训练,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右侧脑组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S100B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在脑出血后14 d和21 d运动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在脑出血后7 d运动组大鼠的S100B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使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S100B的含量降低,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之一。
孙皓王多姿郭富强
关键词:脑出血S100B神经功能
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脑出血模型组(25只)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组(25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右侧纹状体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注入自体血。补阳还五汤治疗组于术前给予1 ml/100 g补阳还五汤浓缩液灌胃3 d,假手术组和脑出血模型组同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AQP4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脑组织AQP4 mRNA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及脑出血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大鼠术后3 d和7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脑出血模型组(均P<0.05)。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及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AQP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大鼠术后3 d和7 d时脑组织AQP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脑出血模型组(均P<0.05)。各组大鼠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抑制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并有助于其神经功能恢复。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出血有效可能与其抑制AQP4的表达,减轻脑水肿有关。
孙皓郭富强王多姿张红艳汪瑾宇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脑出血水通道蛋白4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与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实验组)在手术时于血肿旁约1cm处取少许脑组织,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72h组(6例)。从前2组中选7例患者(对照组)在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观察补体C3和补体抑制剂(Clusterin)的表达与炎性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患者C3表达高峰在12—72h(P〈0.05—0.01),Clusterin表达于12—72h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炎性细胞浸润从6—12h逐渐明显,12—72h达高峰(P〈0.05—0.01);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于24—72h后增生明显(均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5—0.01),后逐渐降低。RT—PCR显示:TNF-α mRNA的表达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和IL-6mRNA表达于12—72h达峰值(均P〈0.0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3表达与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及与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2—0.80;P〈0.05~0.01),而Clusterin与上述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与炎性反应有密切关系。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友松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孙红斌徐玉川杨正林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补体炎性反应
补阳还五汤化裁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化裁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制作成右侧纹状体出血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6 h、12 h及1 d时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 d和7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在1 d时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6 h、12 h、1 d及3 d时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7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在1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化裁可以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孙皓郭富强王多姿张红艳汪瑾宇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
脑出血患者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1.临床资料:30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直视开颅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3~76岁,平均55.3岁;高血压脑出血26例,非高血压脑出血4例;血肿大小10~70ml(小脑出血者为10ml以上)。分组情况:对照组7例,为发病12h以内脑出血患者,于非功能区人颅,在人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组织做对照;实验组30例,按发病到手术取标本时间分为:发病6h以内组6例;6—12h7例;13—24h5例;25—72h6例;72h以上组6例。以上对照组及实验各组间年龄、性别、血肿大小及出血部位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杨友松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孙红斌徐玉川杨正林
关键词:脑出血患者氧化还原因子-1细胞凋亡小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5
2007年
背景五年来,人们已经在动物脑内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很少人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在入颅路径过程必须切除的脑组织中,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h以内),靠近血肿旁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能与血肿周围组织的继续发性损伤有关。
郭富强孙祥荣杨友松徐玉川陈隆益董凌琳韦永胜黄雨兰李晓佳孙红斌杨红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电子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