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ZH010)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越红裴磊董立娟王宇石张宁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新时期中国电影声音:快速发展(1977—1990)中技术系统演进与观众观影方式的改变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主要探讨电影声音技术演进与观众观影方式变化的互动如何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重点研讨了1977—1990年电影声音技术发展的三段进程和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带来观众观影方式的改变。本文提出了观者的"沉浸性体验"从感觉、心理、认知三个层次改变了观众传统观影方式的观点,并以该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实例来论述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与电影声音技术发展的关系,从声频技术发展和观众观影方式互动的角度拓展了电影学的研究领域。中国电影在技术引导的基础上,强调满足观众的"沉浸性体验",并在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声音体验基础上注入了可贵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方言等不着痕迹地渗透进影片的情节中,从而提升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品格,并由此进一步阐明了电影声音在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从单一视觉的索取逐步到"观"影所赋予的感官触动是技术力量的推动。
- 陈越红王宇石
- 关键词:电影声音技术演进
- 数字技术电影声音沉浸性审美接受与人类身体感知系统的自然性被引量:8
- 2011年
- 本文从中国当代电影声音的情感表现出发,结合当代电影的艺术呈现与技术选择,讨论数字化电影声音技术到底创造了什么,数字化电影声音与人类的听觉形式快感又有哪些契合。历史上的身体进化与人对美的需要息息相关,在新的时代应该如何看待由技术对人的影响引发的人的"异化"和艺术的"物化"主题,以及如何评价当代艺术的脱魅现象。数字技术时代已经来临,艺术作品应与时代的进程一致并重新取得偶像化的地位。
- 陈越红裴磊
-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艺术问题
- 艰难成长(1908—1949)中的中国电影声音技术历史演进与观众的感知
- 2011年
- 本文对1908—1949年间中国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与受众对电影声音的感知进行分析,着重论述了中国电影声音在技术不断变化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音乐对电影声音"情绪"还原到音响对真实"场"效应还原再到语言对故事情节"情境"真实还原的三个质变过程,提出音乐、音响、语言作为电影声音组成的三个要素,参与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从受众感知角度论述在强烈的临场感中电影声音的三要素在早期中国电影中是如何感知环境与情绪的真实的。
- 董立娟
- 关键词:电影声音
- 观影方式改变下人类身体感知系统的自然性与当代媒体的传播体验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从人类身体对媒介传播感知方式的差异和发展、当代媒体的传播体验性表征、当代媒体的审美接受分析三个方面的论述,为当代媒介的发展画了一个大致的图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历史缺陷,又可以补充新媒体尚属薄弱的内容积累。伴随着当代媒体观影方式的变化,人类对于媒介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接受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在当代媒体的传播体验性表征中得到了体现。
- 裴磊
- 关键词:新媒体审美接受
- 数字时代下中国电影声音:跨越百年(1990—2008)中数字技术围绕下的观众身体沉浸性
- 2011年
- 观众沉浸性体验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电影声音的发展是永远紧跟着科学技术的步伐,电影跨越百年的今天走进了数字时代并开创了新的高峰。数字技术的介入必将进一步使运动着的画面增添韵味,进一步增强电影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电影作品的生机,能够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的场景里,亲眼目睹甚至亲身参与其中的事件。观众会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产生情绪的变化,这种情绪的变化有时是不由自主的,是脱离我们意识的,因为观众已经被电影当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并感染了。观众暂时脱离了周围真实的世界并融入了电影当中,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在电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
- 高明慧
- 关键词:电影声音身体沉浸性
- 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从感知到沉浸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是对技术不断进步下的电影声音的审美不同接受方式的嬗变进行分析,从早期“入乎其内”。在追求技术本位中电影声音听觉感知的审美接受,到“出乎其外”,模拟技术中电影声音对于画面视觉延展的感悟接受,再到数字技术发展下“入内”与“出外”的融合,即数字技术下电影声音沉浸式体验的共鸣,使接受主体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在沉浸式体验中积极地、主动地与电影艺术创作的艺术形象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超时空的审美魅力。
- 董立娟张宁
- 关键词:审美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