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217704)

作品数:29 被引量:468H指数:13
相关作者:吴幼青高晋生吴诗勇张军营顾菁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肇庆市顺鑫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金属学及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化学工程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气化
  • 13篇热解
  • 10篇煤焦
  • 6篇CO
  • 4篇气流床
  • 4篇
  • 3篇气化反应
  • 3篇气流床气化
  • 3篇热解条件
  • 3篇煤焦结构
  • 3篇煤气
  • 3篇煤气化
  • 3篇高温气化
  • 3篇高温热解
  • 2篇动力学
  • 2篇氧化碳
  • 2篇生物质
  • 2篇升温速率
  • 2篇脱附
  • 2篇气化反应性

机构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6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肇庆市顺鑫煤...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国泰化工有限...
  • 1篇武汉阳逻电厂

作者

  • 11篇吴幼青
  • 10篇高晋生
  • 9篇吴诗勇
  • 8篇张军营
  • 6篇顾菁
  • 6篇陈汉平
  • 5篇张世红
  • 5篇郑楚光
  • 4篇杨海平
  • 4篇于遵宏
  • 4篇王贤华
  • 4篇向军
  • 4篇孙路石
  • 4篇鞠付栋
  • 4篇胡松
  • 3篇周志杰
  • 3篇付鹏
  • 3篇李扬
  • 3篇张晓
  • 3篇杨涛

传媒

  • 6篇煤炭转化
  • 5篇中国电机工程...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化工学报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煤炭学报
  • 2篇广东化工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流床气化的洗涤冷却室性能模拟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基于Aspen Plus工业系统流程软件,建立了气流床气化系统中的洗涤冷却室模型,模拟预测了入口合成气的温度、压力和洗涤冷却黑水的温度、水量等操作参数对洗涤冷却室出口合成气水汽比的影响,并对洗涤冷却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入口合成气或洗涤黑水的温度升高使洗涤冷却室的温度升高,出口合成气的水汽比增大;出口合成气的水汽比随进口合成气的压力升高而减小;洗涤冷却室入口黑水流量增大,出口合成气的水汽比有所降低。对洗涤冷却室的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洗涤冷却室室内压力增大和入口合成气温度的升高,洗涤冷却过程的损失增大。
张竞恒于广锁代正华于遵宏祝庆瑞孙永奎
关键词:洗涤冷却室ASPENPLUS[火用]分析
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战略选择被引量:11
2009年
化石能源是化工工业的原材料和能量来源,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与有限性使得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化工工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循环流化床燃烧与气化技术以其高效低污染优点将成为化工行业能源利用的最佳选择,符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为化工生产提供环境友好的高品位能源与资源,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本文重点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化工行业近期开发的几种节能减排技术,同时指出了大力发展生物质基化工技术的要求,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鞠付栋陈汉平杨海平杜奇王贤华张世红
关键词:流化床节能减排
CO_2矿物碳酸化隔离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矿物碳酸化是一种很有潜力的CO_2地质隔离储存技术.在缺乏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条件下,矿物碳酸化理论及热力学分析有助于了解CO_2矿物碳酸化反应进程并确定反应发生的温度与压力区间.本文从热力学角度研究结果表明,CO_2可以与部分硅酸盐矿物进行碳酸化反应得到碳酸盐和二氧化硅.相对于干法碳酸化,湿法碳酸化具有高反应速率和低能耗等优点。硅酸盐矿石的溶解与溶液中的HCO_3^-浓度有关,反应开始前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氢盐能够促进硅酸盐矿石的溶解。CO_2矿物化隔离,硅灰石优于蛇纹石,蛇纹石优于镁橄榄石。在温度低于500 K及较高的反应压力范围内,CO_2矿物碳酸化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
王宗华张军营徐俊晏恒赵永椿郑楚光
关键词:二氧化碳煤燃烧
淮南煤焦结构及其高温气化反应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FTIR、TG/DTA和比表面分析对淮南煤焦进行研究,考察了成焦条件对淮南煤焦的物理、化学结构及其CO2气化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煤焦中的碳含量增加、氢含量降低、孔容减小,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性降低;在热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与快速热解煤焦相比,慢速热解煤焦的碳含量较高、氢含量较低、孔容和比表面积较小、与CO2的气化反应性较低。
吕洁宗志敏谢瑞伦姚子硕魏晴郄丽曼芦海云魏贤勇
关键词:煤焦热解温度升温速率煤焦结构气化反应性
生物质颗粒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法(-196℃)和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热解过程中生物质颗粒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并用分形维数来描述焦颗粒内部孔隙表面形态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焦的孔结构和表面形态有显著影响。热解过程中孔网络结构在发生演变,孔的形状发生了一定变化,且孔径有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高温导致焦颗粒发生塑性变形,使得孔隙扩大和孔表面更加光滑。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焦的BET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500℃以前,孔容积的变化规律与比表面积相近。通过分形FHH方程回归得到的分形维数能较好地表征颗粒内部孔隙表面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特征与热解温度密切相关,分形维数的变化与BET比表面积有一定关联。
付鹏胡松向军孙路石张安超杨涛江龙
关键词:生物质热解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高温煤焦/CO_2气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煤气化随机孔模型的动力学控制区的假设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高温煤焦/CO2气化反应碳转化率(X)与反应时间(t)的修正随机孔模型:X=1-exp[-kt(a+bkt+k2t2)],并在950℃~1 400℃气化温度范围内,用修正随机孔模型模拟淮南慢速热解煤焦和淮南快速热解煤焦/CO2气化反应,所得表观活化能范围分别为121.99kJ/mol~153.75kJ/mol和88.57kJ/mol~121.39kJ/mol.结果表明,修正随机孔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随机孔模型和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的拟合效果,能很好地体现煤焦气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且该模型适用于不同煤焦的气化反应模拟.
顾菁吴诗勇吴幼青高晋生
关键词:气化
神经网络预测煤焦高温气化反应速率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神华大柳塔煤和兖州北宿煤都是气流床气化的优良煤种.通过三种算法的比较,采用BP神经网络的L-M算法,分析煤的制焦终温与制焦升温速率、气化反应温度、Vdaf和煤焦H/C原子比等不同因子对煤焦气化反应速率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Matlab下神华大柳塔单煤种四因子和神华-兖州双煤种五因子煤焦高温气化反应速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其相对误差分别是0.167和0.264.
张晓吴诗勇顾菁吴幼青高晋生
关键词:煤气化神经网络
基于ASPEN PLUS平台的生物质气化模拟被引量:44
2007年
基于ASPEN PLUS软件的Gibbs自由能最小化法,并利用RGIBBS反应器的限制平衡法修正,建立了生物质气化模型.模拟花生壳气化和木粉气化,发现模拟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对气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空气当量系数和床温)作了灵敏度分析,发现产气组分主要受床温影响,燃气热值和气化效率主要受空气当量系数影响.模拟分析了气化剂温度对产气组分和气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ASPEN PLUS平台的生物质气化模型能准确地模拟实际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陈汉平赵向富米铁代正华
关键词:生物质气化ASPENPLUS软件
热解条件对煤中微量元素挥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针对神府、北宿煤,在箱式高温电阻炉和快速热解设备上进行了慢速、快速高温热解实验,采用ICP-MS法对实验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测定,计算了Se,As,Cd,Ga,Pb,Zn,Ba,Cr,Be,Ni,Sr,Hf等元素的挥发率。研究了高温制焦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的挥发性规律。在950~1400℃温度范围内,部分微量元素的挥发率随热解终温的升高而增大;神府煤慢速、快速热解过程中,元素的挥发性规律较相似;慢速升温热解时微量元素的挥发率较大。北宿煤变质程度高于神府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挥发性降低。
李扬张军营赵永椿吴幼青高晋生郑楚光
关键词:高温热解微量元素挥发率
煤热解气化过程中汞的形态转化和释放规律被引量:16
2008年
本文选用神府和兖州两种烟煤,在400~1000℃的温度范围内,采用程序升温热解反应装置进行了热解和气化实验.实验过程中根据Ontario-Hydro方法捕捉气态汞,采用QM201型原子荧光测汞仪测定汞含量,研究了煤中微量元素汞在热解气化过程中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煤中汞释放的主要因素,煤热解过程中气态汞主要以元素汞的形式存在,占气态总汞的64%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延长,元素汞的百分比含量逐渐降低,二价汞的百分比含量逐渐升高.气化过程中,元素汞和二价汞的百分比含量在40%~60%之问变化.气化产生的元素汞占气态总汞的百分比含量低于热解;二价汞则相反。
李扬张军营何北惠赵永椿余琛王宗华郑楚光
关键词:热解气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