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BKY0032007018CAAS)
- 作品数:5 被引量:141H指数:4
- 相关作者:高阳段爱旺陈金平刘战东刘祖贵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豫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序列特性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利用新乡市1971-2000年降水量的资料,对降水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年降水量序列的分析,发现可建立ARI MA(1,1,2)模型。月降水量序列呈P-Ⅲ分布,可用傅立叶级数很好地描述序列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随机成分为零均值白噪声序列,呈偏态分布。本项目的目的是为豫北地区灌溉用水方案的制定与灌溉预报提供依据。
- 王声锋张展羽段爱旺高阳
- 关键词:降水时间序列模型傅立叶级数
- 间作条件下辐射传输与分配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9年
- 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间作系统内辐射传输模型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综述,包括间作条件下的辐射传输模型、辐射在作物间的分配模型。指出了此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高阳段爱旺孙民陈金平申孝军刘战东
- 关键词:间作
-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5
- 2009年
- 通过两个生长季(2006~2007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13和23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截获与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13间作和23间作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45、0.60、0.53和0.52。播后第79d前,间作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量间差异不显著;此后,13间作玉米的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单作玉米,13和23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干物质量的差异显著;观测期内,大豆干物质量单作和间作间差异显著。玉米/大豆1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51g·MJ-1)和2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49g·MJ-1)约为单作大豆辐射利用率(1.24g·MJ-1)的2.8倍,但略低于单作玉米(3.56g·MJ-1)。虽然单作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但间作群体的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高约6.0%和320%;间作种植收入比单作玉米高56%~60%,比单作大豆高70%~74%。本研究表明,间作种植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来增加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刘战东陈金平
-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消光系数
-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4
- 2009年
-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
- 关键词:干物质
- 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根系分布模式被引量:4
- 2009年
- 在土壤剖面上冲洗根系,观测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使用二次曲线和修正的Logistic函数拟合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与播后天数(DAS)的关系;引入根系的相对侧向伸展距离(RLD)与相对深度(RD)两个概念,将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归一化,利用高斯函数拟合RLD与RD的关系,建立根系分布函数。结果表明,该根系分布函数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根系生长分布状况有很好的模拟性。
- 高阳段爱旺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刘战东
- 关键词:间作玉米大豆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