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DQ004)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太勋徐怀民陶自强牛伟徐守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运聚
  • 1篇运聚
  • 1篇三角洲
  • 1篇扇三角洲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准噶尔盆地西...
  • 1篇微观剩余油
  • 1篇微观剩余油分...
  • 1篇微相
  • 1篇西北缘
  • 1篇河流相
  • 1篇白垩系
  • 1篇北缘
  • 1篇不整合

机构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2篇刘太勋
  • 1篇徐怀民
  • 1篇吴孔友
  • 1篇查明
  • 1篇黄文华
  • 1篇徐守余
  • 1篇陶自强
  • 1篇牛伟

传媒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矿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被引量:5
2016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储量丰富,油砂油粘度极高,其分布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对油砂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笔者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砂、砾岩展布特征,在对清水河组细分层的基础上重新对各层的沉积微相进行划分,并建立测井微相模式,分析白垩系各砂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规律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白垩系清水河组主要发育砂岩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和砾岩沉积的扇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心滩、河道砂体是油砂矿的主要储油砂体,也是油砂的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指导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矿藏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伯玉刘太勋黄文华牛伟徐守余
关键词:白垩系沉积微相
界面约束法在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多级界面联合约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应用钻井、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数据,对大港油田某断块曲流河储层进行构型建模研究。首先在沉积微相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点坝内部构型解剖结果,采用多级界面联合约束、界面间设定构型单元的方法建立储层结构模型,然后结合井点数据分析建立构型约束下的储层参数模型。结果表明:侧积层的间隔、倾角、倾向在其规模范围内有一定变化,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利用井点数据计算修正;界面约束的建模方法能够很好地体现河道内部侧积夹层分布;储层构型约束下的属性建模是确定和随机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合理地反映油藏的实际情况。
刘太勋陶自强
关键词:储层河流相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形成优势运移通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油气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刘太勋查明吴孔友
关键词:成藏动力学准噶尔盆地
扇三角洲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模拟试验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某断块孔店组一段扇三角洲储层不同岩相单元样品进行微观孔隙结构的刻画,制作光刻模型,分别采用恒压注水和变压注水的方式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模拟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录像及图像采集,定性和定量地研究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分析不同岩相单元中水驱油过程及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储层中剩余油微观分布形态主要有不连通孔隙中由于阻断现象形成的孤岛状剩余油(占剩余油总量的75%)、小孔喉区由于卡断现象形成的剩余油(占剩余油总量的20%)以及珠状、膜状剩余油(不超过剩余油总量的5%);控制不同岩相单元中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主要为孔隙结构、驱油压力、驱替流量及流速,孔隙结构类型是影响恒压条件下驱油效率的根本因素,驱油压力和驱油方式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驱油压力、采用变压不稳定注水方式能够使驱油效率提高1倍。
刘太勋徐怀民
关键词:扇三角洲微观剩余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