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基金(ZD200910)

作品数:4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何庆元王松华汪竹香李正鹏张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秋眠
  • 2篇苜蓿
  • 1篇新型分子标记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秋眠性
  • 1篇作物
  • 1篇作物产量
  • 1篇苜蓿品种
  • 1篇分子标记
  • 1篇SRAP
  • 1篇TILLIN...

机构

  • 4篇安徽科技学院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九成监...

作者

  • 4篇何庆元
  • 2篇王松华
  • 1篇吴萍
  • 1篇杨红燕
  • 1篇向仕华
  • 1篇张晓红
  • 1篇李正鹏
  • 1篇黄磊
  • 1篇周丽英
  • 1篇田东
  • 1篇王吴斌
  • 1篇汪竹香
  • 1篇唐光绪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作物产量的遗传基础和实现产量突破的途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综述了作物碳、氮积累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阐述了不同作物,特别是水稻、大豆和棉花上不同产量构成因子的QTL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高产育种应该从矮秆、理想株型、高光效和高转运效率方面着手,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
梅绍祥杨映环何庆元
利用SCoT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8
2012年
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2.5ng/μL DNA、1.00mmol/L Mg2+、1.20U Taq酶、0.40mmol/L dNTPs和0.30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何庆元王吴斌杨红燕向仕华周丽英王松华
关键词:苜蓿
不同秋眠性苜蓿SRAP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9
2011年
用改良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苜蓿基因组DNA,用L16(45)正交设计,研究了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的浓度对扩增迁移率重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μL体系中含有50 ng DNA、1.4mmol/L Mg2+、1.2 U Taq酶、0.4 mmol/L dNTPs和0.25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佳体系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在34个苜蓿上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出87个SRAP标记,有84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安徽和江苏两地的野生南苜蓿和其他栽培苜蓿的遗传差异最大,单独聚为一类;其他32个苜蓿品种在相似系数0.68附近聚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2个亚群中,半秋眠和非秋眠型苜蓿品种分布散乱,并不表现出成族分布,表明秋眠性与苜蓿的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
何庆元吴萍张晓红王松华李正鹏汪竹香
关键词:苜蓿品种SRAP秋眠性
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利用被引量:3
2010年
比较遗传分析中常用的随机DNA分子标记、目的基因标记、功能性分子标记。综述了近年开发的几种分子标记,并对新型分子标记(功能性分子标记)进行阐述,如何利用Tilling技术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并介绍了功能性分子标记的优点和利用前景。
黄磊唐光绪田东何庆元
关键词:TILLI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