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NY[2012]3082)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5
相关作者:蒋太明郭振王小利段建军张会民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施肥
  • 4篇长期施肥
  • 3篇有机碳
  • 3篇黄壤
  • 3篇
  • 1篇氮磷
  • 1篇稻田
  • 1篇生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和...
  • 1篇全氮
  • 1篇稳定性
  • 1篇粒径
  • 1篇矿化
  • 1篇矿化速率
  • 1篇耕层
  • 1篇
  • 1篇不同粒径

机构

  • 4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省科技情...

作者

  • 4篇蒋太明
  • 2篇段建军
  • 2篇王小利
  • 2篇郭振
  • 1篇徐明岗
  • 1篇张文菊
  • 1篇何昀昆
  • 1篇张雅蓉
  • 1篇李渝
  • 1篇张会民
  • 1篇周志刚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为阐明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收集2006-2011年10种施肥模式下(CK,1/4M+3/4NPK,1/2M+1/2NPK,M,NPKM,NPK,NK,N,NP,PK)的黄壤性水稻土,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情况下,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CK)均显著增加;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其中NPKM处理最高;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较大,除1/4M+3/4NPK处理外,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盈余,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表现为亏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与系统总碳投入显著正相关(R2=0.9974),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7 t/hm2。研究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尚未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李渝罗龙皂何昀昆张文安蒋太明
关键词:长期施肥
长期施肥对西南黄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为了解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黄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以贵州黄壤长期定位试验2003~2013共11年土样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土壤碳、氮、磷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指标变化特征,旨为黄壤培肥、增加土壤碳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较一致,均以有机肥处理较高,且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2)不同处理土壤C/N、C/P、N/P比变化范围为13.49~15.58、13.72~17.86、0.99~1.28,通过各处理变异系数和碳、氮、磷两两相关分析可知,黄壤C/N比较稳定,碳氮变化一致,而C/P、N/P比变化较大;(3)C/N、C/P比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P比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各不同;(4)与中国和世界土壤C/N/P比平均水平相比,黄壤碳、氮、磷比例失衡。
张雅蓉李渝刘彦伶张文安蒋太明
关键词:长期施肥黄壤
长期施肥对西南黄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为阐明长期施肥对西南地区黄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从1995年起采用10种施肥模式(CK、1/4 M+3/4 NPK、1/2 M+1/2 NPK、M、NPKM、NPK、NK、N、NP、PK)对贵阳市小河区玉米地黄壤进行处理,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有机肥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施化肥表现出下降趋势,无机肥配施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用明显。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很大,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平衡量均为正值,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平衡量均为负值,各施氮处理(NPK、NK、N、NP)间有机碳平衡量差异不显著(p值为0.08),但与不施氮处理(PK)的有机碳平衡量存在差异显著(p<0.01)。黄壤有机碳平衡量与系统总碳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95),维持黄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57 t hm-2。施有机肥处理中,玉米产量与有机碳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6);而不施肥或施用化肥处理中,二者的相关性较差(R2均小于0.3)。以上结果说明,研究区黄壤中有机碳还没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蒋太明罗龙皂李渝张文安张文菊张会民
关键词:黄壤长期施肥
长期施肥下黄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演变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以贵州黄壤稻田19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无机肥配施(0.5 MNPK)和常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施肥处理,通过历史土样收集、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结合趋势拟合,研究不同施肥下黄壤稻田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时序变化规律,阐明长期施肥下黄壤稻田土壤碳氮含量的演变特征,揭示土壤培肥和固碳供氮的关系,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95—2006年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2006—2014年呈增长趋势,其中施用有机肥的处理(M、MNPK和0.5 MNPK)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提升幅度大于单施化肥处理(N、NPK)。2006—2014年除CK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演变趋势均为显著的线性增加,年增长率依次为0.62 g/kg(M)、0.61 g/kg(MNPK)、0.59 g/kg(0.5 MNPK)、0.49 g/kg(N)和0.40 g/kg(NPK),均显著高于CK(0.17 g/kg)。与2006年对比,2014年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有增加,其中M增幅最高(81.9%),其次是MNPK(52.9%)、NPK(45.2%)、0.5 MNPK(34.9%)和N(18.0%)。2006—2014年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演变趋势与有机碳含量大体相同,除CK处理和N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经长期施肥后,黄壤稻田各处理土壤碳氮比稳定在12.3左右。单施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长期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是土壤培肥的最佳选择。
王小利周志刚郭振段建军张雅蓉李渝蒋太明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全氮
贵州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有机碳之间的矿化差异被引量:5
2017年
以贵州长期定位试验的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以单施有机肥处理为例,采用湿筛法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粗颗粒(>250μm)、微团聚体(53~250μm)、单粉粒(2≤粒径<53μm)和单黏粒(<2μm)]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为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组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培养后4 d达到峰值,矿化速率CO2-C介于0.004 0~0.050 4 g/(kg·d)之间;培养前期单粉粒有机碳和微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较高,粗颗粒有机碳矿化速率最低。所有组分的累积矿化量CO2-C介于0.151 7~0.185 4 g/kg之间,且粗颗粒和单黏粒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原土分别降低了13.3%和8.18%,其他组分较原土略有提高;微团聚体和单粉粒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高,分别为0.176 4 g/kg和0.185 4 g/kg,显著高于粗颗粒和单黏粒(P<0.05)。在培养前期所有组分的矿化速率方程为指数函数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培养后期呈对数函数(P<0.01),累积矿化量呈对数函数由快到慢增长(P<0.01)。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固碳能力依次是:粗颗粒>单黏粒>微团聚体>单粉粒。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粒径土壤固碳能力较小粒径强。
郭振王小利段建军徐明岗张雅蓉李渝蒋太明
关键词:粒径有机碳矿化稳定性矿化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