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DQ026)

作品数:12 被引量:188H指数:9
相关作者:薛莹纪毓鹏任一平徐宾铎韩东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多样性
  • 4篇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4篇虾虎鱼
  • 3篇鱼类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营养级
  • 2篇摄食
  • 2篇湿地
  • 2篇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西北部
  • 2篇习性
  • 2篇北部
  • 2篇潮滩湿地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生态
  • 1篇营养生态位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市海洋与...

作者

  • 9篇薛莹
  • 9篇纪毓鹏
  • 8篇任一平
  • 7篇徐宾铎
  • 5篇麻秋云
  • 5篇韩东燕
  • 2篇张崇良
  • 2篇刘贺
  • 2篇逄志伟
  • 1篇刘元文
  • 1篇辛俊宏
  • 1篇孙远远
  • 1篇张怡晶
  • 1篇曾慧慧
  • 1篇王玮
  • 1篇焦燕
  • 1篇苏巍

传媒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被引量:11
2013年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虾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捕获虾类共17种,隶属于6科1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9月、10月、6月资源量较高,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23.9-3422.9g/h,平均网获尾数为41~1608ind/h;优势种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月间变化,全年的优势种为鹰爪虾(Trachysalambra curvirostr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鼓虾似lpheusjaponicus)。虾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77~1.8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变化范围为0.90~2.34,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O.26—0.76,多样性指数月变化较大,且春夏季高于秋冬季。CLUSTER聚类分析与MDS分析可将胶州湾中部海域全年虾类群落划分为4个月份组群:I组群(4月、5月),II组群(12月一翌年3月),Ⅲ组群(6月、9月、10月)和Ⅳ组群(7月、8月、11月)。ANOSIM分析表明,II组群与III组群、II组群与Ⅳ组群差异显著,其他组群间差异不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BIOENV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保护与合理利用胶州湾海域虾类资源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逄志伟徐宾铎陈学刚任一平
关键词:虾类群落结构
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生态特征被引量:30
2013年
根据2011年2—11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共收集624尾六丝钝尾虾虎鱼样品进行胃含物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生物有日本鼓虾、经氏壳蛞蝓和细螯虾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主要摄食腹足类,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摄食虾类,冬季摄食桡足类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生物的比例较高,这主要与胶州湾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随着体长的增长,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的桡足类逐渐转变为个体较大的经氏壳蛞蝓、绒毛细足蟹和日本鼓虾等,食物组成呈现出明显的体长变化.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体长和pH.
韩东燕薛莹纪毓鹏麻秋云
关键词:摄食生态食物组成典范对应分析
胶州湾12种饵料鱼类耳石大小与体长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选择12种常见的饵料鱼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每种饵料鱼类的体长与耳石形态大小(包括耳石的长度、宽度、长半径和短半径)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旨在为深入研究高营养级鱼类的摄食生态和食物网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12种饵料鱼类的体长与体重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回归系数b值在2.871—3.371,平均值为3.159±0.110(95%CL),b值最小的鱼种是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最大的是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经检验,Liza haematocheilus和箭鱼衔Callionymus sagitta的b值与3无显著差异(P<0.05),属等速生长;李氏鱼衔Callionymus richardsoni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的b值显著小于3(P<0.05),属负异速生长;其余8种鱼类的b值均大于3(P<0.05),为正异速生长。方差分析表明,12种鱼类的体长与耳石各个形态参数的回归关系均极显著(P<0.01)。在所有48个回归方程中,有37个方程的决定系数R2值大于0.8,拟合效果较好;有9个回归方程的R2值在0.7—0.8;其余2个回归方程的R2值小于0.7,拟合效果略差。其中,各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的是六丝钝尾虾虎鱼,其R2值均接近于1。通过比较同种鱼类各个回归方程的R2值可知,在这12种饵料鱼类中,多数鱼种体长与耳石长度和宽度的拟合效果要略好于体长与耳石半径的拟合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测量耳石的长度和宽度来推算饵料鱼类的体长等形态参数。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鱼类的耳石比较脆,尤其是耳石的两端更容易破损,因此与耳石长度相比,耳石宽度与体长的回归方程更加适合于实际应用。
麻秋云薛莹徐宾铎纪毓鹏陈学刚韩东燕孙远远
关键词:矢耳石体长
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营养和空间生态位被引量:38
2013年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则主要摄食桡足类、钩虾、涟虫等小型底栖甲壳动物。在5种虾虎鱼中,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高(2.65),纹缟虾虎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01),而红狼牙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低(分别为1.26和0.97)。5种虾虎鱼之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3~0.64之间,其中六丝钝尾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64);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8~0.91之间,最高值出现在红狼牙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之间(0.91);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032~0.3648之间,其中钟馗虾虎鱼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3648),因此最有可能出现激烈的食物竞争,其他鱼种之间则通过营养或空间生态位的分化而降低了种间竞争的程度。
韩东燕薛莹纪毓鹏徐宾铎刘贺麻秋云
关键词: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食物竞争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构建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被引量:30
2015年
根据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胶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胶州湾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计算其营养级,进而构建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分析的生物种类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其生物量之和占总渔获量的95%。结果表明,胶州湾食物网的δ13C值范围是-25.63‰—-17.16‰,跨度为8.47‰,平均值为(-19.42±1.80)‰;δ15N值范围是4.15‰—14.11‰,跨度为9.96‰,平均值为(11.98±1.77)‰。胶州湾食物网中的主要生物种类可以划分为4个营养组群,即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及顶级捕食者。δ15N值分析显示,胶州湾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范围是1.10—4.03。与文献中基于胃含物分析计算的营养级相比较,37个种类中有29种的营养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之内)。因此,氮稳定同位素法是一种研究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位置的有效方法。其中,有8种鱼类的营养级与历史文献相比有所下降,分析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这些鱼种摄食饵料生物营养级的下降也是导致其营养级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根据营养级计算的结果,构建了胶州湾食物网的连续营养谱,胶州湾食物网中,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都属于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
麻秋云韩东燕刘贺薛莹纪毓鹏任一平
关键词:食物网稳定同位素营养级
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11
2013年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西北部近岸浅水区进行的鱼类逐月定置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44种鱼类,其中海洋性27种,河口性鱼类17种。鱼类种类组成与底层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0.33—3.5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42—2.2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0.9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不同鱼类种类组成的各月份样品可划分为3个组分:水温较低的冬季组G1(12月—翌年4月)、水温次高的春秋季组G2(5—6月、10—11月)和水温最高的夏季组G3(7—9月)。其中G1的典型种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冷温性常栖类群种类,G2的主要典型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尖海龙,G3的主要典型种为鲐鱼(Scomber japonicu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等洄游性鱼类。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3个月份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月份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胶州湾内近岸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但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表明胶州湾的产卵、肥育场功能有所下降,应加强胶州湾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
徐宾铎曾慧慧薛莹纪毓鹏任一平
关键词: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
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4年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捕获蟹类18种,隶属于11科17属;蟹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其中6—8月平均网获量较高.全年优势种为双斑蟳.蟹类群落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绒毛细足蟹和隆线强蟹分别为不同月份的优势种.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54~2.86,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06~2.59,均匀度指数(J)为0.03~0.97.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冬季月份最高,秋季月份次之,春夏季月份最低.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以将全年蟹类群落划分为3个月份组:Ⅰ(5—10月)、Ⅱ(4、11、12月)和Ⅲ(1—3月).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月份组群种类组成差异显著;Ⅰ与Ⅱ、Ⅰ与Ⅲ组群差异显著,Ⅱ与Ⅲ组群差异不显著.各月份组群的典型种包括双斑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隆线强蟹、绒毛细足蟹,以及月份组群间分歧种包括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对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影响明显.生物-环境分析(BIOENV)显示,各环境因子中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逄志伟徐宾铎纪毓鹏任一平
关键词:蟹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胶州湾普氏缰虾虎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根据2008年12月~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普氏缰虾虎鱼(Amoyapflaumi)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普氏缰虾虎鱼的体长范围为23~59mm,平均体长为(40.4±0.3)(S.E.)mm,优势体长为30~50mm,所占比重为86.1%;体重范围为(0.11~2.73)g,平均体重为(0.91±0.02)(S.E.)g,优势体重为0.35~1.40g,所占比重为73.0%。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72.8mm、W∞=5.01g、k=0.44a-1和t0=-0.46a。通过分析其性腺成熟度的逐月变化,初步判断其繁殖盛期为6月。绝对繁殖力为1 377~6 157粒,平均为(3 689±365)(S.E.)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8~124粒/mm,平均为(81±7)(S.E.)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 622~4 354粒/g,平均为(2 780±196)(S.E.)粒/g。其Ⅳ期卵巢的卵径范围为0.375~0.636mm,平均为(0.501±0.002)(S.E.)mm,卵径分布只存在1个峰值,分布区间为0.450~0.550mm。
刘元文薛莹纪毓鹏任一平
关键词:肥满度繁殖习性
海州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7
2013年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GAM模型分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共有鱼类96种,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其中Δ+的理论平均值为79.5,而Λ+的理论平均值为200.6。两个分类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可能与海州湾海域鱼类的季节性洄游和环境因子的差异有关。通过GAM模型分析发现,水深和底层溶氧对Δ+具有显著影响,而水深、底层溶氧、底层水温和月份则是影响Λ+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比较中国近海不同纬度海域之间的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发现Δ+和Λ+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说明纬度变化对鱼类分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苏巍薛莹任一平
关键词:鱼类环境因子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习性被引量:9
2016年
根据2011年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及其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δ13C值范围为-19.57‰^-17.85‰,平均值为(-18.68±0.41)‰,其δ15N值变化范围为10.75‰~14.41‰,平均值为(13.08±0.76)‰。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类群为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和有机碎屑,其中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对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贡献率最高,其次为蟹类、多毛类和虾类。经Pe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δ13C值与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随着体长的增加,六丝钝尾虾虎鱼倾向于摄食高营养级的饵料生物。根据δ15N值计算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级变化范围为3.04~4.12,平均营养级为3.69±0.25,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
韩东燕麻秋云薛莹焦燕任一平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摄食习性营养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