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5-002)

作品数:62 被引量:850H指数:17
相关作者:何治亮周雁朱东亚何生金之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3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4篇盆地
  • 18篇塔里木盆地
  • 16篇储层
  • 13篇白云岩
  • 10篇盐岩
  • 10篇碳酸
  • 10篇碳酸盐
  • 10篇碳酸盐岩
  • 9篇四川盆地
  • 7篇震旦
  • 7篇储集
  • 6篇地层
  • 6篇同位素
  • 6篇流体
  • 6篇奥陶系
  • 6篇长兴组
  • 5篇油气
  • 5篇震旦系
  • 5篇三叠
  • 5篇三叠统

机构

  • 22篇中国石化石油...
  • 17篇中国石化
  • 15篇中国石油化工...
  • 13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石化中原...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作者

  • 16篇何治亮
  • 11篇周雁
  • 10篇朱东亚
  • 9篇何生
  • 7篇金之钧
  • 6篇钱一雄
  • 6篇李国蓉
  • 6篇胡文瑄
  • 6篇张荣强
  • 5篇彭博
  • 5篇张殿伟
  • 5篇孟庆强
  • 5篇李天义
  • 4篇杨兴业
  • 4篇杨子川
  • 4篇何碧竹
  • 4篇韩强
  • 3篇易积正
  • 3篇尤东华
  • 3篇张军涛

传媒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石油学报
  • 4篇岩石学报
  • 4篇古地理学报
  • 3篇海相油气地质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20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被引量:25
2012年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 m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沃玉进周雁王芙蓉杨兴业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构造抬升
南方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化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以黔中隆起为例被引量:13
2014年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一种充填的粗晶白云石具有弯曲晶面、波状消光特征,在岩石学特征上初步反映热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热液成因。不同采样位置热液白云石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57.5℃~205.8℃,最高为253.5℃。热液白云石具有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_(PDB)位于-15.3‰^-8.6‰之间,平均值为-11.2‰;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9 445~0.713 131),其平均值为0.710 843;在稀土元素组成上,热液白云石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1.11~7.46,平均值为2.37。因此,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发育。热液活动对储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充填在早期岩溶孔洞和构造裂缝中的白云石产生了溶蚀作用,溶蚀孔中见沥青充填,反映为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因此,热液溶蚀改造作用对我国南方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探索研究。
朱东亚金之钧孙冬胜彭勇民张荣强袁玉松
关键词:灯影组白云岩热液储层黔中隆起
页岩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0
2014年
以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和中生界陆相页岩为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等实验测试,探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高演化程度的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集层中发育大量有机质孔隙(孔径多小于50 nm),页岩比表面和甲烷吸附量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有机质孔隙是控制高丰度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有机碳含量低和热演化程度低,低丰度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有限,页岩储集空间主要由30 nm^4.5μm孔径的无机孔隙构成,黏土矿物孔隙为甲烷吸附提供了更多的比表面,成为影响其甲烷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成熟度增加,页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网络系统由无机孔隙向有机质孔隙转变,有利于提高页岩吸附能力。
侯宇光何生易积正张柏桥陈学辉王亿张建坤程春阳
关键词:页岩孔隙类型孔隙结构
石柱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超压顶封层的封闭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压力系数为1.75-2.00,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李天义王芙蓉
关键词:油气
台内鲕粒滩气藏成藏过程与模式——以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为例被引量:9
2016年
结合区域沉积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台内鲕粒滩灰岩气藏的气体来源、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单体烃碳同位素测试结果判断气源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飞三段经历了多期油气生成运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生气高峰相匹配,代表了主要成藏期。河坝地区构造在印支期形成雏形,侏罗纪—早白垩世为相对稳定阶段,晚白垩世燕山晚期是构造形成的主要阶段,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为构造复杂化阶段。预测沉积微古地貌高地、断裂或裂缝相对发育区和古今构造发育区为川东北地区台内滩鲕粒灰岩气藏发育有利区。
李宏涛
关键词:四川盆地流体包裹体热演化史成藏期次
岩石热声发射和盆模技术研究中扬子区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最高古地温和热成熟史被引量:22
2014年
中扬子地区西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有机显微组分中无镜质组,沥青反射率具有不确定性,故热成熟度较难确定。综合运用岩石热声发射实验与干酪根红外光谱,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西部典型井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经历的最高古温度及热演化成熟史进行了恢复。样品的热声发射信号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显著,热凯瑟尔(Kaiser)效应明显;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经历的最高古温度范围为293~324℃,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210~256℃。同时利用二次加温验证热Kaiser效应敏感,表明热声发射技术可用于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的测定。在对典型井的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热演化成熟史模拟中结合最高古温度作为约束条件所得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镜质体反射率分别为4.0%~45%和2.6%~3.2%,处于高演化过成熟阶段,与干酪根红外光谱分析得出的有机质成熟度结果一致。
张建坤何生易积正张柏桥张士万郑伦举侯宇光王亿
关键词:盆地模拟
基于HTI介质各向异性正演的裂缝预测属性优选被引量:11
2014年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对不同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属性求取来拟合各向异性椭圆,从而预测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为了优化目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中地震属性的求取和优选过程,提出了采用基于HTI介质的各向异性正演来实现方位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地震属性优选的新思路。以测井裂缝信息为基础,进行井上各向异性正演;对正演模拟道集进行各种地震属性的求取和裂缝敏感性分析;将优选出的最佳敏感属性用于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和裂缝分布特征预测。松辽盆地南部某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向异性正演优选属性的裂缝预测结果与测井裂缝信息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孙炜何治亮李玉凤周雁
关键词:HTI介质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被引量:10
2019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油源认识存在的争议,利用原油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族组分分离、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对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和弱还原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生油母质具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特点。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储集层样品均一温度均表现为双峰型分布特征,且长82和长9储集层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长6和长81储集层,结合埋藏史分析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存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中期2个充注过程。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Q型聚类将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分为2种类型,Ⅰ类原油包括长6和长81原油,Ⅱ类原油包括长82和长9原油,2类原油虽然均来自长7烃源岩,但Ⅰ类原油的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C29甾烷(20S+20R)和C29甾烷ββ/C29甾烷(αα+ββ)、环境参数Pr/Ph和伽马蜡烷指数明显低于Ⅱ类原油,而反映有机质来源的αααC27甾烷/(C 27甾烷+C28甾烷+C29甾烷)、4-甲基甾烷/规则甾烷、Pr/nC17等参数略高于Ⅱ类原油。结合成藏期次分析认为,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形成的成熟原油与先存低成熟原油混合的产物,Ⅱ类原油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油气充注作用的结果。
刘学珍杨迎春周翔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球化学特征成藏期次
四川盆地西南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37
2016年
白云岩储层是碳酸盐岩油气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分析白云岩优质储层孔—洞—缝演化过程中,白云岩成因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以四川盆地西南间断出露的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X粉晶衍射及地球化学方法,讨论白云岩成因.白云岩野外发育于断裂破碎带周围,透镜状产出,多呈斑马纹状构造.显微镜下白云石鉴定为鞍状白云石.此外,白云岩具有较高的白云石有序度,地球化学特征则表现为明显偏负的氧同位素值和高锶同位素值.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岩化成因.
韩晓涛鲍征宇谢淑云
关键词: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热液白云岩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分析新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被引量:12
2013年
详细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测试分析方法——激光剥蚀-ICPMS法。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结果对比,认为两种方法所获得3种标准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基本一致;测试分析的4块钻井碎屑岩样品表观年龄、单颗粒年龄及U含量的分布特征也基本一致。样品两组年龄均反映同一期构造抬升冷却事件。通过新、老方法测试分析流程对比认为,激光剥蚀-ICPMS法测定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省去热中子辐照、云母片外探测器蚀刻及诱发径迹统计等诸多程序,比传统的外探测器法步骤更为快捷、方便,缩短了样品测试分析的周期,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更能确保样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再现性,有可能成为未来裂变径迹定年的主流实验方法。然而,目前激光剥蚀-ICPMS法裂变径迹定年在径迹蚀刻是否对磷灰石颗粒中238U含量造成影响、激光剥蚀深度、磷灰石颗粒U含量不均匀性及与磷灰石性质相似的标准样品选取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李天义周雁方石何生何治亮樊德华
关键词:磷灰石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裂变径迹定年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