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
- 作品数:14 被引量:174H指数:9
- 相关作者:鲍志东封从军赵艳军汪莹刘宗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对单砂体的控制被引量:14
- 2012年
-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研究了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沉积时期三角洲相储层的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共划分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分析了各级基准面旋回的结构特征及叠置样式;总结了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6种砂体叠置模式,分析了A/S值变化对单砂体叠置模式的影响;在统计研究区密井网控制下的单砂体宽度和厚度的基础上,拟合了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在该模式及单砂体识别标志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区单砂体的定量识别。研究发现:研究区三角洲平原单砂体主要以低弯度的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三角洲前缘单砂体主要以分叉树枝状砂体为主。
- 封从军鲍志东张吉辉罗官幸
- 关键词:基准面旋回单砂体扶余油田油气
- 基于双相介质的地震油气检测技术被引量:13
- 2013年
- 四川盆地中部白庙地区须家河组在钻探中油气显示频繁,勘探潜力巨大,对白庙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开展油气检测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双相介质中流体检测原理与流程:即,根据地下双相介质的地震响应存在"低频共振、高频衰减"的现象,检测研究区目的层有利含油气范围的分布。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波形完整、无切值无截频现象,地震资料品质较好;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弱振幅,连续性好、频率低。根据双相介质流体检测流程对研究区29条总长890km的二维地震测线的须二段、须四段实施油气检测;应用须二段、须四段2个目的层在各条地震测线上做出的检测结果,再分别制作平面图,从而确定有利勘探区域。该技术对扩大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勘探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张艳芳王权锋
- 关键词:双相介质流体检测须家河组
- 基于井一震结合的河流相单河道预测方法被引量:7
- 2010年
- 为进一步提高河流相单河道井问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井一震结合的河流相单河道薄砂体精细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井一震结合为指导思想,在对地震资料进行属性响应和频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分频处理技术提取能反映单砂体厚度级别的离散频率能量体,在对其进行河道边缘检测属性计算后利用沿层切片技术对单河道的空间形态进行预分析,最终在井标定的基础上完成单河道的预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单河道薄层砂体的预测结果与井数据吻合程度较高,对薄砂体的预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赵晓明吴胜和岳大力完颜祺琪张跃龙刘丽
- 关键词:河流相分频处理
- 密井网约束的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建模方法--以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我国大庆、大港、辽河、胜利、吉林等油田部分老油区井网密度已达到密井网级别,这些位于东部裂谷带拉张型盆地的油气田具有油层多、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油气田,以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储集层为例,提出了一套地质建模方法:1以密井网资料为基础,在三维地震解释数据约束下,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低级序断层识别及微构造研究;2分级次建立断层模型,采用"骨架网格+关键层面+小层层面"三步建立层面模型,该构造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复杂断块内部地层与断层的配置关系;3采用相控下的多次迭代随机模拟方法提高砂体模型精度,采取了"砂控+相控"随机模拟建模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运用砂模型体控制物性边界,分不同微相进行变差函数分析;4最后,通过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及交叉验证证明该方法是可靠的。
- 邓西里鲍志东宋新民刘丽
- 关键词:密井网复杂断块相控建模扶余油田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浊积水道沉积特征及模式——以西非地区某油田为例被引量:3
- 2012年
-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三角洲前积推进过程中,受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影响,自北向南形成的拉长状深水海底扇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以储集层段下部的舌状席状砂(朵叶)和储集层段上部河道沉积为主。岩心分析可识别水道底部滞留沉积、碎屑流沉积、泥质天然堤沉积、砂质天然堤沉积、递变层理的浊积水道沉积、块状朵叶体砂岩和混合砂/页岩段7种岩相,建立本区的沉积模式,对于储层研究更加准确、高效。
- 李燕李燕鲍志东鲍志东赵艳军
- 关键词:海底扇浊积水道
- 曲流河废弃河道走向判定与单砂体构型表征——以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被引量:15
- 2019年
-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泥岩界面产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随钻探测半径、界面倾角、曲线变化段长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砂泥岩界面产状进行定性定量计算,以确定废弃河道的真实走向,是对现有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技术的补充与完善。利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方法对研究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与侧积体规模进行定量研究,确定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利用界面搭建相关构型要素,采用非均匀粗化对侧积层、侧积体分别施加不同的网格密度,对研究区多点坝复合曲流河砂体进行精细三维构建,实现构型级别数值模拟的工业化应用。研究结果对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挖潜以及油田优化注水具有指导意义。
- 牛博赵家宏付平李军建鲍志东胡勇苏进昌高兴军张弛于登飞臧东升李敏
-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侧积体剩余油分布
- 伊通盆地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储层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探讨伊通盆地莫里青地区古近系双阳组第一段储层特征,为勘探选区提供依据。对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物性等基本特征及储层"四性"关系进行分析,确立了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测井油气水识别标准。单井砂岩对比分析表明,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Ⅱ砂组第3小层和第2小层发育扇三角洲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第1小层和Ⅰ砂组砂体发育较少,砂体沉积在纵向上不断减少;砂岩储层在平面上连片发育,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尖山构造带、西北缘断褶带、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展布与砂岩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的趋势相一致。研究区东北部的尖山构造带(伊6井区)和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伊52井区)是勘探的有利区带,Ⅱ砂组的第3小层和第2小层是有利勘探层位。
- 王权锋鲍志东杨玲侯鹏飞杜宜静
- 关键词:伊通盆地储层特征
-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3年
- 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影响存在差异: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呈正韵律变化,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分布呈不规则趋势,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
- 赵小庆鲍志东刘宗飞柴秋会
-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基准面旋回水下分流河道扶余油田
-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被引量:49
- 2012年
-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 封从军鲍志东单启铜孙萌思于世岩段宏臻
- 关键词:单砂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三角洲平原泉头组扶余油田
- 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因素被引量:9
- 2012年
- 深入分析了深水勘探"金三角"之一的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提出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控制的深水海底扇相展布模式,认为不同重力流类型对沉积物的搬运能力是不同的,从陆坡顶部向盆地方向,重力流沉积类型存在"蠕动—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的演化过程.对海平面波动和古地貌对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深水海底扇发育的规模,古地貌控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
- 赵艳军鲍志东王星孙立春李燕陈志鹏
-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古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