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B2014208068)

作品数:24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沈洪艳赵月王冰武彤高吉喜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斑马
  • 8篇斑马鱼
  • 6篇毒性效应
  • 6篇抗氧化
  • 4篇毒理
  • 4篇毒理学
  • 4篇毒性
  • 4篇沙星
  • 4篇环境毒理
  • 4篇环境毒理学
  • 3篇生物毒性
  • 3篇全氟辛烷
  • 3篇全氟辛烷磺酸
  • 3篇锦鲤
  • 3篇抗氧化系统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技术
  • 3篇环境科学技术...
  • 3篇活性
  • 3篇氟沙星

机构

  • 24篇河北科技大学
  • 2篇环境保护部南...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化工医药...

作者

  • 24篇沈洪艳
  • 8篇王冰
  • 8篇赵月
  • 3篇武彤
  • 3篇高吉喜
  • 3篇周可心
  • 2篇张远
  • 2篇李敏
  • 2篇杨雷
  • 2篇韩菊
  • 2篇王文欢
  • 2篇刘军伟
  • 1篇孙昊宇
  • 1篇祝凌燕
  • 1篇白婧
  • 1篇张红燕
  • 1篇林志芬

传媒

  • 5篇河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河北工业科技
  • 1篇应用化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废水出水对斑马鱼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10%、20%、30%、40%体积百分比的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出水15 d内对斑马鱼肌肉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斑马鱼肌肉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在暴露过程中以诱导为主,经过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出水比例达到10%时就可以对斑马鱼产生氧化损伤效应,但是比例达到40%时其对斑马鱼的氧化损伤程度并未超过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阈值,斑马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最终达到了新的平衡,说明鱼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此外,斑马鱼SOD活性、MDA含量均对链霉素生产废水的胁迫有应激反应,两者有协同性,但是SOD活性比MDA含量更敏感。
赵月曹志会王冰周可心沈洪艳武彤
关键词:链霉素斑马鱼抗氧化防御系统
头孢噻肟钠对斑马鱼SOD活性、MDA含量及DNA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头孢噻肟钠溶液暴露15 d对斑马鱼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组(1、5 mg·L-1)暴露时,斑马鱼肌肉组织SOD活性呈现不规则变化;随着暴露浓度增加(25 mg·L-1),SOD活性在实验初期(3 d)被抑制,后期逐渐被诱导,并在12 d达到峰值;高浓度(125 mg·L-1)头孢噻肟钠显著抑制了鱼体内SOD活性,6 d时活性达到最小值.进一步测定了斑马鱼肌肉组织中MDA含量的变化,发现其与SOD活性呈负相关性,且在1 mg·L-1和125 mg·L-1暴露时尤为明显.在所选暴露浓度,斑马鱼肌肉中γ-H2AX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5、25 mg·L-1浓度组在6 d时达到峰值,125 mg·L-1浓度组在9 d时达到峰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γ-H2AX含量均降至空白水平,表明鱼体对产生的DNA损伤有自我修复功能.本研究表明,斑马鱼对头孢噻肟钠的氧化胁迫反应可能是导致其DNA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沈洪艳焦晓会武彤
关键词:斑马鱼头孢噻肟钠丙二醛DNA损伤
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被引量:21
2015年
根据2009年8月太子河流域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5个主要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包括直接收集者(gc)、捕食者(pr)、过滤收集者(fc)、撕食者(sh)和刮食者(sc),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大型底栖动物以gc为主,占底栖动物总个体数的85.5%,其次为fc、sh、sc和pr,分别占总个体数的6.0%、3.0%、5.5%和0.0%,并且gc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pr、sh、sc对环境条件变化较为敏感.通过5种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对丰度与水质因子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水温、电导率、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与gc相关性较大;而海拔、水温、电导率、p H值、总氮、亚硝态氮与pr、sc和sh相关性较大.将土地利用格局与5种功能摄食类群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和河滩对gc影响显著;而农田对pr、sc和sh影响显著.
沈洪艳曹志会刘军伟王文欢张远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水质因子
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被引量:15
2015年
为明确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采用鱼类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当NFLX暴露质量浓度达到1 000mg/L时,NFLX对锦鲤无急性毒性。NFLX暴露15 d,在1 mg/L、5mg/L、25 mg/L和125 mg/L 4个组中,5 mg/L组锦鲤肝脏SOD活性在6 d时达到最大(p<0.01);125 mg/L组MDA含量在15 d时达到最大值(p<0.01);25 mg/L、125 mg/L组锦鲤肝脏中MDA含量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 1、0.953 5。各组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1 mg/L组NFLX可使鱼肝GST与GSH产生适应性反应;5 mg/L组诱导GST与GSH效应最为显著,呈现"钟形"变化趋势,5 mg/L很可能是NFLX对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影响的一个阈值或转折点。鱼肝GPT与GOT活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5 mg/L组被诱导效应最为显著(p<0.01)。5 mg/L很可能是锦鲤适应NFLX暴露和机体中生物酶发挥作用的一个转折点。比较上述抗氧化和转氨酶指标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发现,在NFLX作用下,锦鲤肝脏中GST、GSH两个指标对NFLX的反应比SOD、MDA、GPT、GOT灵敏,变化规律稳定,更适合评价水环境中NFLX暴露的毒性效应。
沈洪艳曹志会赵月王冰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环境毒理学诺氟沙星锦鲤毒性效应抗氧化防御系统
土霉素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土霉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但由于动物对土霉素的吸收效率较低,其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为探究土霉素对淡水藻的毒性作用,选择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通过室内暴露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土霉素(0、1、2、5、10和20 mg·L^-1)对斜生栅藻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各浓度土霉素暴露组对斜生栅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为44.4%,土霉素对斜生栅藻96 h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21.3、2和5 mg·L^-1;相同暴露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与斜生栅藻生物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20 mg·L^-1浓度组中叶绿素a含量在96 h降低了28.9%。暴露96 h,斜生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0 mg·L^-1浓度组SOD活性受到显著性抑制(P<0.001),比对照组低38.8%;丙二醛(MDA)含量与活性氧(ROS)受到不同程度诱导,20 mg·L^-1浓度组MDA含量为对照组的3.2倍,ROS为对照组的1.2倍;10 mg·L^-1和20 mg·L^-1土霉素对斜生栅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
武鹏鹏王雅学沈洪艳
关键词:土霉素斜生栅藻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活性氧
全氟辛烷磺酸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大型蚤21天暴露和子代21天恢复实验法,研究了PFOS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子代F1(1st)和F1(3rd)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PFOS质量浓度高于20mg/L时,F0代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都受到显著抑制。3个指标在最高浓度组与空白组相比,依次降低了62.2%,40.6%,34.0%(p<0.01)。随PFOS暴露浓度增加,其对大型蚤毒性逐渐加重,PFOS暴露浓度与对大型蚤毒性之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PFOS质量浓度高于30mg/L时,F1(lst)代总产卵量和终点体长受到显著抑制。F1(3rd)代比F1(1st)代大型蚤恢复程度更好,除暴露于50mg/L的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仍受显著抑制,其他指标都恢复到接近空白组水平。大型蚤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建议将其用于评价PFOS的慢性毒性。
沈洪艳杨杰频曹志会王冰赵月
关键词:全氟辛烷磺酸大型蚤慢性毒性
氧氟沙星对锦鲤抗氧化系统和DNA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由于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威胁,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毒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LX)对锦鲤抗氧化酶活性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OFLX对锦鲤鱼肝SOD活性、MDA和GST含量呈现显著的诱导效应。当OFLX浓度200 mg/L,暴露13 d时,锦鲤肝脏各项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均出现显著降低,表明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的累积毒性超出了鱼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导致鱼体的抗氧化系统的损伤。鱼鳃组蛋白H2AX(γ-H2AX)磷酸化结果表明,OFLX可造成鱼体DNA损伤,诱导鱼鳃γ-H2AX产生和簇集,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OFLX浓度200 mg/L,暴露4 d时鱼鳃γ-H2AX浓度达到最大值(110.49 ng/L)。随着暴露时间继续增加,各浓度组γ-H2AX含量均有所下降,表明OFLX可能导致造成DNA双链的断裂,导致γ-H2AX浓度下降。该结果为评估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和DNA毒性影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沈洪艳王冰赵月曹志会武彤
关键词:氧氟沙星毒性效应Γ-H2AX
淡水沉积物中Cd和Cu对河蚬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以淡水底栖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淡水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Cu对河蚬的12h挖洞行为和10d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蚬对加标Cd和Cu的淡水沉积物均产生了明显的规避行为.在12h挖洞行为试验中,河蚬对沉积物中Cd的污染反应比Cu更加灵敏,暴露于Cd和Cu的10mg/kg的沉积物中时,河蚬的挖洞比率分别为0.39和0.43.在10d存活率试验中,河蚬的存活率随沉积物中Cd和Cu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Cd加标浓度为10mg/kg的沉积物中,河蚬的存活率为93.3%,当Cd加标浓度达到300mg/kg时,河蚬存活率降为43.3%;在Cu加标浓度为10mg/kg的沉积物中,河蚬存活率为96.3%;而当Cu加标浓度达到500mg/kg时,河蚬存活率降为34.3%.加标Cd和Cu的两种淡水沉积物对河蚬的LC50分别为285、690mg/kg,表明河蚬对Cd的毒性反应更加灵敏.比较河蚬的挖洞行为和存活率对重金属Cd和Cu的指示作用,挖洞行为比存活率更加快捷,对沉积物中Cd和Cu的指示作用更加明显,故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监测中应优先考虑挖洞行为.
沈洪艳曹志会张红燕祝凌燕
关键词:毒性效应CDCU河蚬存活率
土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明确土霉素废水的生物毒性效应,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对斑马鱼而言,土霉素废水属于低毒物质,斑马鱼暴露3~9d时,其SOD活性和POD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2d时受到显著诱导(0.01
高问武鹏鹏王雅学沈洪艳
关键词:环境毒理学土霉素废水斑马鱼丙二醛DNA损伤
诺氟沙星对黑麦草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以诺氟沙星为研究对象,黑麦草为受试生物,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测定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并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诺氟沙星(0. 016 mmol/L、0. 032 mmol/L、0. 064mmol/L、0. 128 mmol/L、0. 256 mmol/L)对黑麦草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试验周期为18 d。结果表明,0. 016mmol/L诺氟沙星未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但诺氟沙星浓度大于0. 032 mmol/L时,黑麦草种子发芽率被抑制。黑麦草叶绿素含量与诺氟沙星浓度呈负相关,诺氟沙星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抑制作用越明显,0. 256 mmol/L处理组黑麦草叶绿素含量仅为空白组的26. 7%。黑麦草MDA、Pro含量随诺氟沙星浓度增加均呈诱导作用;黑麦草SOD活性随诺氟沙星处理浓度增加呈"诱导-抑制"作用,诺氟沙星低浓度处理组(0. 016 mmol/L、0. 032 mmol/L)未对黑麦草SOD产生明显的胁迫效应,但高浓度处理组(0. 064mmol/L、0. 128 mmol/L和0. 256 mmol/L)对黑麦草SOD抑制作用显著,黑麦草代谢紊乱。
沈洪艳王亚萌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诺氟沙星黑麦草生物毒性氧化胁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