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616001)

作品数:1 被引量:16H指数:1
相关作者: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意...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瑞利面波
  • 1篇面波
  • 1篇分辨率
  • 1篇高分辨率
  • 1篇层析成像

机构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1篇严忠琼
  • 1篇曹家敏
  • 1篇朱介寿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年份

  • 1篇200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中国及邻区瑞利面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6
2007年
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约2万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选出沿10600条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采用频散分析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中国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层析成像。瑞利面波高分辨率速度成像表明,从上地壳到7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均为高速分布,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从100~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在深度300~400km的平面图上,速度差异幅度不大,塔里木—扬子地块仍然显示为高速分布。东西两部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西部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汇聚,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引起高原隆起和地壳增厚,西部地区成为岩石圈汇聚区。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东缘岩石圈解体,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张裂,形成巨型低速带,并演化为东亚裂谷系。现今的西太平洋边缘海、沟弧盆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
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