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L103)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艳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苽”之疏解被引量:4
- 2012年
-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 李艳
- 关键词:得名茭白疏解
- 《说文解字》所收“芍”、“芡”、“蔆”疏解
- 2012年
- (一)"芍"《说文·艸部》:"芍,凫茈也。"(1)20《尔雅·释草》:"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邢昺疏:"芍,一名凫茈。郭云:生下田中,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
- 李艳
- 关键词:《说文解字》疏解
- 《说文解字》所收“苋”、“蓼”疏解被引量:1
- 2013年
- 《说文解字》所收"苋"得名取义于其茎叶高大而易被看见。唐代文学作品中已较多地出现对苋的吟咏。宋元以后,苋之品种渐增。"苋菜"中"人苋"即今所谓的"籽粒苋",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食用史,以为籽粒苋原产于美国之说并不妥当。将"人苋菜"写作"人蔊菜"、"人旱菜"等是因不辨古音选错本字而产生的误会。《说文》中的"蓼"当指泽蓼而不是水蓼。"蓼"得名于其味辛辣,"蓼"、"熮"、"燎"、"爒"音近义通,当同源。蓼的别名"蔷虞"当表示采获山泽的菜草,这一别称蕴含了蓼的生长环境特点。
- 李艳
- 关键词:《说文解字》苋菜籽粒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