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1B12)

作品数:2 被引量:7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婷吴建平张天中明跃红王未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P波
  • 2篇P波速度
  • 2篇波速
  • 2篇层析成像
  • 1篇地壳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壳速度结构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断裂带
  • 1篇三维P波速度...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南...
  • 1篇小江断裂
  • 1篇小江断裂带
  • 1篇裂带
  • 1篇南缘
  • 1篇P波速度结构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3篇吴建平
  • 3篇杨婷
  • 2篇房立华
  • 2篇王长在
  • 1篇王未来
  • 1篇明跃红
  • 1篇张天中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滇西地区P波速度结构研究
<正>滇西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或俯冲的边界地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全球古特提斯造山带发育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大陆碰撞和新特提斯洋斜向俯冲的典型地区,也是现今大陆新生代斜向汇聚缩短最强烈的地段。受印度板块北东方...
杨婷吴建平房立华王长在
文献传递
滇西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4
2014年
使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对滇西地区的1 593个地震进行了初步定位,应用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西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附近的高速异常从地表可一直延伸至中地壳,并在中下地壳深度与滇西北地区的高速异常形成大范围的高速块体。这一高速异常体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边界的腾冲、保山地块在下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大范围低速异常,推测该低速异常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块体重要的南部边界,红河断裂带中段的弥渡至红河一带具有高速的地壳结构以及较弱的地震活动性,可能表明该区现阶段处于闭锁状态,是未来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段之一。
杨婷吴建平房立华王长在
关键词:层析成像地壳速度结构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1
2013年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常,其东侧主要为高速异常.在中下地壳,小江断裂带中部为低速异常,北部和南部主要为高速异常,其中北部的高速异常可延伸到地表附近,南部的高速异常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我们推测,小江断裂带中部的低速异常与深部热作用有关;北部的高速异常可能是晚古生代地幔柱活动导致大量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引起的,它的存在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南部顶界面向北倾斜的高速异常体对川滇活动块体向南滑移起到了进一步的阻挡作用,导致其上覆的中上地壳低速异常区发生较强的变形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同时在上地幔深度范围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使其南部区域的介质受青藏高原物质向南挤出的影响明显减小.
吴建平杨婷王未来明跃红张天中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P波速度结构小江断裂带青藏高原东南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