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09)

作品数:11 被引量:133H指数:9
相关作者:杨林生王五一李顺江李海蓉李永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骨节
  • 9篇大骨节病
  • 4篇
  • 3篇土壤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中硒
  • 2篇淋溶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大骨节病区
  • 1篇饮水
  • 1篇应激
  • 1篇生态系统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分布
  • 1篇气候
  • 1篇自由基
  • 1篇自由基反应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西藏自治区疾...

作者

  • 10篇杨林生
  • 9篇王五一
  • 8篇李海蓉
  • 8篇李永华
  • 8篇李顺江
  • 4篇谭见安
  • 3篇吕瑶
  • 3篇西绕若登
  • 2篇王丽珍
  • 2篇胡霞
  • 1篇侯少范
  • 1篇李巍

传媒

  • 3篇中国地方病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Fronti...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oil selenium concentration and Kashin-Beck disease prevalence in Tibet,China被引量:4
2009年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valence of Kashin-Back disease(KBD)and Se concentrations,natural soil samples and cultivat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and the soil Se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fluorescent spectrophotometer.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Se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soil samples in KBD areas,from the first layer to the third layer,were 0.17 mg/kg,0.11 mg/kg,and 0.10 mg/kg,respectively,and in nondisease areas were 0.21 mg/kg,0.24 mg/kg,and 0.13mg/kg,respectively.The mean Se concentrations of cultivated soil samples were 0.10 mg/kg in KBD areas and 0.23 mg/kg in non-disease areas,respectively.Soil Se concentrations in KBD area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non-disease areas,and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soil Se in Tibet were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China(0.29 mg/kg).Therefore,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Se concentrations and KBD in Tibet.More studies should be concentrated on the impacts of Se deficiency in soi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 concentrations in food-grain and the human body in Tibet areas.
Shunjiang LIWei LIXia HULinsheng YANGRuodeng XIRAO
关键词:SOILTIBET
西藏山地半淋溶土壤分布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山地耕型褐土和灰褐土各土壤亚类的对比分析表明,山地褐土和灰褐土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土壤类型。其中大骨节病县有3.2万公顷耕种褐土,占全部耕种褐土的89.4%,而非病县仅0.4万公顷,占10.6%;同样,近3.9万公顷的耕种灰褐土分布在病县,占全部耕种灰褐土的97.4%,而非病县仅0.1万公顷,占2.6%。相似的半淋溶耕型土壤环境,雅鲁藏布江南岸多为非病区,北岸多为病区,可能与北岸念青唐古拉山和南岸喜马拉雅山的岩性和成土物质来源差异有关。同时土壤水土流失也可能是影响大骨节病分布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病区,而非病区多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及其土壤侵蚀程度的差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杨林生吕瑶李海蓉李顺江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
关键词:大骨节病
西藏山地淋溶土系列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被引量:7
2005年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棕壤与暗棕壤各土属、土种的分布面积的对比分析对西藏耕型棕壤和暗棕壤分布与西藏大骨节病区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棕壤、暗棕壤为主的耕型淋溶土壤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但土壤母质和发育程度不同,对大骨节病的分布影响不同。对于残坡积土壤,病区趋于分布在泥质土壤环境,而麻砂质土壤基本是大骨节病的非病区。同样的母质环境,大骨节病区趋于分布在土壤厚度较小,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就洪积土壤来说,其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似乎与土壤质地有一定的联系,底部砾石含量高的土壤多集中在大骨节病地区。总体而言,山地棕壤、暗棕壤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西藏未开发的自然棕壤和暗棕壤环境将是大骨节病潜在危险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杨林生吕瑶李海蓉李顺江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
关键词:大骨节病棕壤暗棕壤流行病学
西藏大骨节病地区儿童发硒与病情分布的关系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分析西藏不同地区儿童发硒水平,探讨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与儿童发硒的关系。方法采集典型病区与非病区内儿童的发样,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硒。结果西藏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儿童发硒平均值分别为(0.13±0.04)μg/g、(0.18±0.07)μg/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硒病区与非病区的儿童发硒平均值分别为(0.28±0.03)μg/g、(0.18±0.04)μg/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藏儿童发硒普遍偏低,病区儿童发硒更低,发硒与大骨节病病情关系密切,补硒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发硒水平,补硒措施是大骨节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李顺江杨林生王五一李永华李海蓉西绕若登
关键词:大骨节病
ICP-AES法测定西藏大骨节病区及非病区饮用水中的微量元素被引量:20
2007年
运用ICP-AES法准确测定了西藏地区大骨节病区和非病区中沟水、河水、泉水和溪水等四种饮用水中Cu,Zn,Fe,Ca,Mg,Mn,A1,K,Ba,P,Sr,Cd,V,Cr,Ni,PB和Co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80G~2.83%之间,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满意,方法简单可靠。文章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得出西藏不同地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为改善西藏大骨节病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李顺江杨林生王五一胡霞李永华李海蓉王丽珍
关键词:大骨节病饮用水微量元素
西藏地区粮食中硒水平与大骨节病的关系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分析西藏地区粮食中的含硒量,探讨硒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方法采集西藏地区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含硒量,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西藏大骨节病病区内粮食硒水平显著低于非病区(P<0.01)。结论西藏地区粮食含硒量处于低硒水平,大骨节病病区的粮食含硒量显著低于非病区粮食,低硒食物摄取是西藏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顺江杨林生李永华王五一西绕若登
关键词:大骨节病
西藏土壤-植物-动物(人)系统中硒含量与大骨节病的关系被引量:26
2008年
通过对西藏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中土壤、粮食和儿童发样匹配采样以及对样品中硒含量的分析,探讨了硒元素在土壤-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中的含量特征及其与大骨节病分布流行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整体处于低硒水平,所有病区样品的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P<0.05)。土壤低硒是导致西藏大骨节病区粮食、人体硒水平偏低及病情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改善土壤硒环境,提高土壤硒含量是西藏地区大骨节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补硒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发硒水平,并有效控制大骨节病,但是需要长期坚持。
李顺江李巍胡霞杨林生西绕若登
关键词:大骨节病生态系统
西藏大骨节病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被引量:18
2006年
西藏90%以上的大骨节病县分布在高山温带环境中,病区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0—18℃之间,≥0℃日数在180—350天之间;病区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及横断山北段山间地带的山区或高山谷地地区,病县山地、丘陵占78.4%,非病县山地、丘陵面积占66.7%;就海拔高度而言,病区主要分布在3600~4000m之间;病区涉及多种类型的耕作土壤,其中酸性棕壤和暗棕壤、灰褐土和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等淋溶、半淋溶土壤类型是大骨节病集中分布区;在高山土壤类型中病区趋于分布在典型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而亚高山草原土带相对较少。西藏大骨节病区地理环境特征既与内地大骨节病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又因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格局而具特殊性。
杨林生吕瑶李海蓉李永华李顺江王五一谭见安
关键词:大骨节病气候土壤
高原环境因素与自由基反应被引量:27
2006年
高原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移居和新进高原环境的人群或生物出现高原反应或发生“高原(山)病”。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太阳辐射强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是高原反应或高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高原气候因素与自由基反应,不同海拔高度对不同民族人群自由基反应的影响,相同海拔高度不同人群的自由基反应,海拔高度与机体抗氧化营养物质变化的关系,不同海拔高度紫外线强度与自由基反应及高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自由基反应等6个方面,论述了高原环境因素与不同人群自由基反应的关系,不仅对探讨环境应激反应所产生的自由基反应与世居高原地区人群起源和进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移居人群高原反应和高原病的预防、治疗及经济、国防建设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侯少范王五一李海蓉杨林生
关键词:高原环境高原病环境应激自由基
西藏大骨节病与饮水硒关系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分析西藏不同地区几类饮用水中的含硒量,探讨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与饮用水中含硒量的关系,寻求西藏地区大骨节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采集西藏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的水样,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水硒,运用SPSS 11.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藏地区水硒为(0.23±0.11)μg/L,大骨节病病区和非病区水硒分别为(0.17±0.10)、(0.27±0.11)μ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 0.01);沟水含硒量均显著低于河水、溪水、泉水等水源的含硒量(t值分别为-2.16、-2.62、-3.42,P<0.05),几类饮用水中的含硒量由低到高为:沟水<河水<溪水<泉水。结论饮用水中的含硒量与大骨节病病情关系密切,建议通过寻找高硒水源并指导居民选择含硒量较高的水源为饮用水,作为大骨节病防治的辅助措施。
李顺江杨林生王五一李永华李海蓉王丽珍西绕若登
关键词:大骨节病饮用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