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141027)

作品数:14 被引量:278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耕吴伟王利张剑峰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生态安全
  • 6篇生态
  • 5篇基于GIS
  • 4篇区域生态
  • 4篇区域生态安全
  • 4篇辽河流域
  • 4篇河流
  • 4篇GIS
  • 3篇水资源
  • 2篇流域
  • 1篇东辽河
  • 1篇东辽河流域
  • 1篇饮用水源
  • 1篇饮用水源地
  • 1篇应急救援
  • 1篇应急救援系统
  • 1篇预警
  • 1篇预警系统
  • 1篇预警系统设计
  • 1篇灾变

机构

  • 12篇大连理工大学
  • 6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王耕
  • 11篇吴伟
  • 5篇王利
  • 1篇张剑峰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Fronti...

年份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生态安全机理与扰动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针对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在生态安全评价中存在的局限性,在剖析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安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状态—隐患—响应(S-D-R)的生态安全机理框架。隐患越小,危害效果越弱,系统响应能力越强,系统生态安全状态最好;隐患越大,危害效果越强,系统响应能力越弱,系统生态安全状态最差;隐患越小,危害效果越弱,系统响应能力越弱,系统生态安全状态中等;隐患越大,危害效果越强,系统响应能力也越强,系统生态安全状态中等。根据评价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的隐患因素出发,结合其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生存方面的多维空间结构构筑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王耕吴伟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与过程分析被引量:26
2007年
提出基于隐患因素的区域生态安全概念,阐述了隐患因素的作用机制: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强,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好;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差;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中等;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也越强,系统安全状态中等。根据突发性隐患因素与渐发性隐患因素作用的动态变化,基于安全科学的“R-M”基本理论,分析了区域生态安全渐变—突变过程,渐变正相变过程,渐变—突变的突变过程,渐变—突变的正相变过程,突变过程,正相变过程。最后总结生态安全渐变和突变的方法研究,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耕吴伟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
基于GIS的辽河干流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被引量:14
2007年
在调查辽河干流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隐患因素并进行生态安全状态评价的基础上,选取辽宁省境内辽河干流饮用水源地共59个县市区,运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借助GIS格网赋值技术,完成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安全高隐患区(安全得分≤0.3)有19个,安全状态恶化演变趋势较大;生态安全中等隐患区(0.3<安全得分≤0.7)有32个,安全状态恶化演变趋势不大;生态安全低隐患区(安全得分>0.7)有8个,安全状态恶化演变趋势较小.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王耕王利吴伟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
城市重大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设计——以大连市为例被引量:20
2004年
根据联合国"阿佩尔计划"(APELL),环境风险事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面向地区的应急救援系统。以大连市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警的实际工作为例,在研究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救援系统支持平台GIS的优势,论述了该系统的需求、功能、数据库及救援网络等设计内容,完善了环境事故管理的方法研究,为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管理提供了较理想的实用型管理手段。
王耕
关键词:GIS应急救援系统
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被引量:15
2006年
生态安全具有空间地域性.研究选取辽河流域90个县(市)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 IS)格网技术,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讨论了基于G IS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辽宁省环保局欧盟环境项目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格网单元表达生态安全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比用行政单元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实际,可为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部门决策分析提供科学而直观的依据.
王耕吴伟
关键词:GIS生态安全可视化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出发 ,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了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权属、价值等多方面特征的差异。结论对于全面认识水资源的特征 ,借用城市土地的经营管理经验 ,进行水资源的开发、经营、管理立法 ,以及水资源的经营管理实际工作 。
王耕王利
关键词:水资源土地资源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再认识被引量:97
2007年
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已有十多年,但是至今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生态”涵义上的分歧导致了“生态安全”的许多种解释:强调生物(系统)与环境或与其他生物之间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生态安全理解;强调生态环境涵义的生态安全理解;强调环境安全的生态安全理解;强调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理解。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上大多学者沿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但是通过本人实践和综合各位学者研究,反映出基于P-S-R框架的生态安全评价在生态安全状态研究上有余,安全趋势研究不足;总体研究有余,空间差异研究不足;现象研究有余,安全机理研究不足;结果理论性有余,实践指导性不足。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更加关注的不仅是生态安全的现时状态,而是生态安全未来发展趋势。在安全科学中影响安全的因素是隐患,它在一定条件下触发或由量变累积到质变,安全状态就发生改变甚至突变。生态安全从诞生时起就孕育着各种隐患,而且无时无刻不受到隐患及危害的威胁,隐患因素的跨边界性传递作用又导致了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因此生态安全是一个空间概念,区域生态安全是人与环境复合系统保障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或二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生态安全隐患对人类生态安全空间不构成威胁的状态或演变趋势的可能性。由于生态安全的动态性和空间性,仅仅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的状态评价研究是远不能全面客观解释与分析生态安全过程。为全面剖析生态安全的内涵,完善生态安全的理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需要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特殊)机理研究,生态安全隐患研究,生态安全趋势预测研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4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地发展,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王耕王利吴伟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
基于GIS的辽河流域水安全预警系统设计被引量:19
2007年
水安全具有空间地域性.以辽河流域为例,阐述了基于GIS空间技术的水安全预警的逻辑过程.根据系统目标与原则,初步设计了系统的信息采集、查询与检索、因子评价与分析、动态预测与预警和系统指导管理功能;给出了系统的客户机—浏览器—服务器三层网络结构;构建了数据库.此系统的设计为及时掌握水安全的状态,发布预警信息,适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耕吴伟
关键词:GIS辽河流域水安全预警系统
基于GIS的东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评价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生态安全建设是协调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具有空间特性、非线性、随机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空间信息,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它使各环境要素的分布态势及彼此间的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并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充分研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基础上,选取东辽河流域11个县市区,借助GIS格网赋值技术,讨论了基于GIS的东辽河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评价方法。首先,拟定“压力-状态-响应”(P S R)指标体系,实地调查并收集资料;然后,数字化流域,运用模糊AHP法赋权并量化计算;最后,建立东辽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数GRID数据库,进行GIS的空间Interpolate运算和Assembly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是生态安全区,约占全流域面积的10.78%;西丰市和东辽县是生态不安全区,约占流域面积的13.07%;其余8个地区为生态安全中等区,约占全流域面积的76.15%。评价结果与各地区现状生态环境评价基本一致。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
王耕吴伟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东辽河生态安全GI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status assessment of West-Liaohe River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被引量:7
2007年
Eco-security assessment is a hot research area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which involves data with much spatial,non-linear,and random feature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as a useful tool to analyze and manage spatial information,has a superior advantage in this field.A case stud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iaohe River featuring a method of eco-security spatial differences(ESSD)based on GIS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includes four steps:1)developing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framework with site data;2)digitizing West-Liaohe River and setting its GRID database of eco-secur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3)figuring out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RMD)of eco-security indicators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ith the weight of indicator;4)classifying the security zone and mapping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eco-security status in grid by GIS method of assigning and clustering.The visual spatial differences of eco-security based on GIS enables decision makers to know the status of eco-security better in making polici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WANG GengWU We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