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11003)

作品数:9 被引量:141H指数:6
相关作者:李迪强薛亚东闫峰吴波刘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野骆驼
  • 3篇野生双峰驼
  • 3篇双峰驼
  • 2篇植被
  • 2篇沙地
  • 2篇水源地
  • 2篇相机
  • 2篇毛乌素沙地
  • 1篇地理成分
  • 1篇动物
  • 1篇多尺度
  • 1篇行为时间分配
  • 1篇行为学
  • 1篇野化
  • 1篇野生动物
  • 1篇植被区
  • 1篇植被区系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散养
  • 1篇散养条件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6篇薛亚东
  • 6篇李迪强
  • 3篇闫峰
  • 2篇张于光
  • 2篇吴波
  • 2篇刘芳
  • 2篇吴鹏
  • 1篇张军红
  • 1篇辉朝茂
  • 1篇田国行
  • 1篇雷雅凯
  • 1篇贺丹
  • 1篇孙华
  • 1篇王艳姣

传媒

  • 2篇兽类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利用红外相机视频数据进行库姆塔格沙漠地区野骆驼集群行为研究的可行性被引量:15
2014年
野骆驼(Camelus ferus)生性机警,且栖息于远离人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其种群动态和行为生态学研究一直较为缺乏。本研究通过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不同季节的野外观测和连续水源地红外相机监测,对野骆驼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2011–2013年,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了8次野外调查,共记录野骆驼64群,个体430峰。非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2.94±0.67峰;而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10.74±3.08峰。野外观测数据证明了野骆驼集群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倾向于冬季繁殖季节的集群。并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11个水源地设置11台红外相机,共记录野骆驼281群745峰。与野外调查结果相比,红外相机数据表明繁殖期间和非繁殖期间野骆驼集群大小没有显著差异(t=0.322,P=0.748)。水源地的地形因素、红外相机监测视角和监测时间的限制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但是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野骆驼在阿尔金山北麓比西湖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集群;同时,繁殖季节野骆驼最大集群的规模要大于非繁殖季节。尽管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动物集群行为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与传统基于野外调查的方法相比,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实用性方面,利用红外相机都为我们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薛亚东刘芳张于光李迪强
关键词:行为学种群水源地
2000~2011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0
2013年
采用2000~2011年MOD13Q1数据构建EVI时间序列谱,对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2000~2011年毛乌素沙地EVl年最大值以轻微波动为主,植被生长状况在2001年最差,2010年最好。②全区EVl年最大值按O.0025/a的速度递增,植被生长状况趋于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1.916%,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和南部等地区;生长状况呈变差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8.084%,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中南部。③植被生长状况以轻度和中度波动改善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中部和东部;重度波动改善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轻度和中度波动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部和中南部。
闫峰吴波王艳姣
关键词:植被指数毛乌素沙地
郑州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9
2012年
多尺度空间格局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建设用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89、2000和2009年的TM影像研究了郑州市建设用地景观的多尺度格局及动态。结果表明:1989—2009年,郑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且其平均斑块面积呈单极增长趋势,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城市缓慢;在<13km空间尺度上城市核心区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斑块的联通和扩张势态明显;13~25km的尺度上建设用地景观表现为聚集-分散-聚集过程;25~58km的尺度上建设用地景观表现为聚集-分散过程;在空间变化方面,郑州市辖区东部、北部和西南部建设用地景观增加速度最快,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变异程度小于城市,郑州市辖区中部、郑州市西部和北部建设用地景观变化较小。
雷雅凯闫峰张军红贺丹田国行孙华
关键词:建设用地多尺度
利用卫星追踪颈圈对圈养野生双峰驼野化放归的监测被引量:5
2017年
2012-2014年,通过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归的两峰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佩带卫星追踪颈圈进行跟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和内核法开展了放归生境中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利用研究。研究期间,分别进行了22个月(ID:108444)和9个月(ID:108445)的跟踪监测,获得了3403个(ID:108444)和1573个(ID:108445)定位成功的GPS位点。野骆驼放归后的前两个月仍存在一定的对圈养环境的依赖,两个月后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开始向外扩展,直至四个月后,基本扩展至整个放养的围栏,活动范围分别从9.5109 km^2增加到19.3694 km^2(ID:108444),8.8943 km^2增加到19.4192 km^2(ID:108445)。整个监测期间,95% Kernel活动范围分别为7.7181 km^2(ID:108444)和3.0321 km^2(ID:108445)。从整个监测期间(ID:108444)的50% Kernel活动范围(0.2811km^2)来看,野骆驼整个放归期间仍然比较依赖原先的圈养环境;野骆驼存在对胡杨疏林的偏好;同时,放归的野骆驼仍然保持了对人的亲近行为。从2013年整年来看,放归野骆驼实际生境利用,春、秋两季范围大,夏、冬两季范围较小。放归的野骆驼不同季节对主要生境的利用也有所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夏季,野骆驼活动范围集中在荒漠地区,避开植被多的区域以避免蚊虫叮咬。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野骆驼的行为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对策,为野骆驼圈养种群的科学管理和进一步野化放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亚东李迪强孙志成袁海峰
关键词:野骆驼放归
近40a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研究被引量:46
2013年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1977-2010年Landsat数据,运用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 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和ISODATA非监督分类相结合可快速实现荒漠化地区地物遥感解译,图像总分类精度大于87.28%;(2)近40 a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大,2010年最小;半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90年代末最小;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70年代末最小;(3)7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占了毛乌素沙地总面积83.64%;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010年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分别占总面积74.51%、77.10%和67.90%;(4)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耕地和水体间的相互转换过程活跃,荒漠化演替过程显著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和南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90年代末到2010年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东北部;(5)近40 a毛乌素沙地气温以0.039℃/a的平均速度递增,降水则以0.095 mm/a的平均速度递减,气候总体上体现出暖干的趋势。降水是影响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原因,人文因素中的人口、土地利用结构和政策实施等也是影响荒漠化过程重要因素。
闫峰吴波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野骆驼的研究和保护: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4
2014年
野骆驼Camelus ferun是亚洲中部对极端干旱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世纪中期以来,野骆驼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由于野骆驼生性机警,且在远离人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分布等特点,野骆驼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基础研究较为缺乏,对其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仍有争论。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区外,其他分布区均已建立以野骆驼为主的保护区。2011~2013年间对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了6次野外样线调查,分别观察到83、80、39、14、78、29峰野骆驼。其中阿尔金山北麓地区野骆驼分布最为集中,采矿活动集中的5~10月观察到的野骆驼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季节(t=7.154,P〈0.05)。野骆驼分布区面临着道路建设、矿产开发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威胁,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严重。人为干扰下野骆驼异质种群动态及其对破碎化生境的响应是急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薛亚东吴三雄孙志成郭铁征沙拉·哈那皮亚李迪强
关键词:野骆驼
阿尔金山北麓野骆驼生境植被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阿尔金山北麓是野生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在该地区野生双峰驼的生境内设立样线样方,对野生双峰驼生境内沙漠植被组成、地理区系和群落多样性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沙漠植物较为稀少,有9科17属17种植物,植物区系倾向于集中在少数大科和单种属内,优势科属的组成较少;该地区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型有3种,属有5种地理分布型和2个变型,总体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较为明显,并呈现了与古地中海成分的相关性;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稀少,结构单一,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这与荒漠植物生境的严酷性有密切关系。
吴鹏辉朝茂薛亚东李迪强
关键词:野生双峰驼植被区系地理成分群落物种多样性
散养条件下野生双峰驼初冬活动时间分配及节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散养状态下野生双峰驼(下称野骆驼)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野骆驼行为生态学基础资料,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10—12月期间,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试验性放归的4峰野骆驼(2雄2雌)进行昼间行为的观测。将野骆驼的行为分为6类:休息、警戒、运动、采食、反刍和其他行为。【结果】时间分配上雄性采食行为时间比例最高,为28.13%±10.42%,雌性野骆驼由于适应新的环境表现出警戒行为比例最高,为28.22%±10.74%。观察期间雌、雄性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无显著差异。随月份变化,野骆驼休息、警戒和反刍时间呈下降趋势,运动时间和采食时间呈上升趋势。野骆驼昼间警戒和运动行为存在晨昏活动的高峰,其采食行为有2个高峰时段,出现在当地时间日出之后(9:00—10:00)和日落之前(14:00—16:00),野骆驼的休息高峰出现在中午时分(11:00—13:00)。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类似。【结论】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相似,相关数据可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薛亚东孙志成吴鹏张于光李迪强
关键词:散养野生双峰驼行为时间分配活动节律
基于相机陷阱技术的阿尔金山北坡水源地鸟兽物种监测被引量:33
2014年
为调查阿尔金山北坡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2010-2012年,利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对阿尔金山北坡的7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6个物种,其中兽类11种,鸟类15种。记录到野骆驼、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雪豹、猞猁、豺等稀有兽类,胡兀鹫、金雕、高山兀鹫等珍稀猛禽。食草动物中野骆驼是水源地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物种。食肉动物中狼和赤狐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对于荒漠地区动物的调查,基于水源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社群结构、种间竞争以及不同物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提供了可能。利用红外相机的水源地监测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水源利用的影响,并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薛亚东刘芳郭铁征袁磊李迪强
关键词:水源野生动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