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B031800104)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黄文华谭为江小蓉孙超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动脉弓
  • 2篇岛状
  • 2篇岛状皮瓣
  • 2篇皮瓣
  • 2篇骨头
  • 2篇股骨
  • 2篇股骨头
  • 1篇蒂逆行岛状皮...
  • 1篇修复前
  • 1篇旋股内侧动脉
  • 1篇旋股外侧动脉
  • 1篇血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分型
  • 1篇血性
  • 1篇支持带
  • 1篇三维重建
  • 1篇数字化
  • 1篇内踝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阿克苏职业技...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作者

  • 5篇黄文华
  • 4篇谭为
  • 2篇江小蓉
  • 1篇徐达传
  • 1篇李旭
  • 1篇黄华军
  • 1篇柳柯
  • 1篇刘桂英
  • 1篇刘畅
  • 1篇侯赛榕
  • 1篇杨洋
  • 1篇沈立锋
  • 1篇张伟
  • 1篇孙超
  • 1篇李东生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维可视化重建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可移植岛状皮瓣
2013年
背景:目前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设计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抽象思维,难以定量分析和交流学习,使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受限。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建立该皮瓣动脉的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新鲜成人标本1具,经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后,足部64排CT扫描,并通过mimics10.0软件重建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吻合支,观察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情况。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皮肤及其血管进行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皮瓣结构。结果与结论: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展肌上缘动脉弓显示良好、实体感强、皮肤和动脉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在三维重建的图像中清楚的观察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别是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及其体表投影得到了很好的显示。结果表明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的岛状皮瓣三维重建对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手术规划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个性化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直观的参考,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谭为李东生李旭黄文华
关键词:器官移植岛状皮瓣数字化三维重建
高频超声在快速诊断儿童难复性桡骨小头半脱位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快速诊断儿童难复性桡骨小头半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室对13例难复性单侧桡骨小头半脱位儿童,年龄1-5岁,均行双侧肘关节多切面高频超声及X线检查,并与健侧对比,6例行MR检查,观察患侧桡骨小头相对于肱...
谭为张鹏杰李旭刘红梅易文鸿吴伟平
关键词:儿童高频超声
文献传递
股骨颈支持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结果 (1)3条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上支持带出现率100%,恒定出现,走行在11:00~13:00位置,此支持带变异最小;下支持带出现率为100%,走行在06:00~07:30位置,在3条支持带中它最为坚韧;前支持带出现率为60%,变异最大,走行在02:30~04:00位置。(2)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管贯穿于支持带,上、下支持带均有血管、神经支配。(3)股骨颈安全显露的区域:08:00~10:00的位置,此处支持带较少出现。结论上、下支持带恒定出现,走行位置较为恒定,且富含血管、神经,是股骨头血供的重要来源,同时经大转子后内侧切开显露股骨颈,操作更安全、方便。
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谭为杨洋刘桂英黄文华
关键词:股骨头血供支持带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解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mm,其升支(2.12±0.59)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侯赛榕沈立锋黄华军江小蓉黄文华
关键词: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结果根据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Ⅰ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由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结论根据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谭为徐达传张伟柳柯孙超刘畅黄文华
关键词:动脉弓内踝前动脉血管分型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谭为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黄文华江小蓉
关键词:岛状皮瓣前足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