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666)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郭顺星邢咏梅刘蒙蒙宋超王春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猪苓
  • 6篇药用
  • 6篇药用真菌
  • 6篇克隆
  • 6篇基因
  • 6篇基因克隆
  • 3篇菌核
  • 3篇菌丝
  • 2篇氧化应激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凋亡抑制
  • 1篇凋亡抑制因子
  • 1篇序列分析及表...
  • 1篇学成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原核表达
  • 1篇渗出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江苏理工学院

作者

  • 11篇郭顺星
  • 10篇邢咏梅
  • 8篇刘蒙蒙
  • 2篇宋超
  • 1篇周微微
  • 1篇陈晓梅
  • 1篇王春兰

传媒

  • 3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2015第二...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用真菌猪苓菌核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差异的鉴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细胞色素P450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RT-PCR技术取得基因c DNA全长;利用在线工具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等分子特征;用MEGA 6.0分别对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本实验从中国野生猪苓菌核(Polyporus umbellatus)中克隆得到11个P450超家族基因,该11个基因c DNA包含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在1 326~1 635 bp之间,编码蛋白含442~545个氨基酸之间,相对分子质量在(48.9~61.5)×103之间,理论等电点在6.3~8.9之间。序列分析发现其具有保守的P450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11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都隶属于担子菌类。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这9个基因在不同的菌核部分都有表达,除基因comp18720、comp26906、comp32003及comp33717在被蜜环菌侵染部位的表达量要远远低于未被蜜环侵染的猪苓菌核,其他7个基因都是表达显著上调。结论药用真菌猪苓11种P450酶基因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核防御蜜环菌侵染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细胞色素P450基因克隆特异性表达
氧化应激与猪苓菌核形成关系的研究
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中,应用CeCl3染色的细胞化学方法对亚细胞水平的H202以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并对猪苓菌丝与菌核的Nox基因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分析。添加抗氧化剂diphenyleneiodonium(...
邢咏梅刘蒙蒙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菌丝菌核氧化应激
文献传递
药用真菌猪苓2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015年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NADPH氧化酶及乙二醛氧化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RACE技术取得基因c 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等分子特征;用Bioeditor和MEGA 5.0分别对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克隆到Pu NOX(JX035912)及Pu GLOX(JX035913)。它们c DNA全长分别为1674 bp、1723 bp;分别编码557、51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3.845 k Da、55.891 k Da,等电点分别为5.58、4.82。Pu NOX与真菌NADH蛋白的一致性为74%-8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猪苓Pu NOX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亲缘关系较近;Pu GLOX与真菌乙二醛氧化酶同源性较高,均大于50%;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猪苓Pu GLOX与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进化上最保守。【结论】药用真菌猪苓NADPH基因Pu NOX以及乙二醛氧化酶基因Pu GLOX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刘蒙蒙宋超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氧化应激基因克隆
猪苓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A链基因的克隆以及原核表达
2017年
采用RT-PCR技术从中国野生猪苓菌核(Polyporus umbellatus)中克隆得到一个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typeⅡ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RIP)A链基因,该基因c DNA包含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为873 bp,编码的氨基酸为290个,分子质量为32.33 k Da,理论等电点为5.58。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RICIN超家族蛋白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猪苓RIP与硬柄小皮伞(Marasmius oreades)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这个基因在不同的菌核部位都有表达,且在蜜环菌侵染的菌核部位表达显著上调,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猪苓响应生物胁迫过程。此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 ET15b-Pu RIP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高质量的His-Pu RIP融合蛋白,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材料基础,为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基因克隆
药用真菌猪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14年
目的综述猪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以近些年来研究猪苓的文献为基础,对猪苓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将猪苓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行归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3个方面: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在猪苓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在猪苓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猪苓功能基因克隆及其发育过成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结论猪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促进其研究发展。
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种群结构基因克隆
药用真菌猪苓菌核渗出液理化性质的研究
2014年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人工培养的猪苓菌核渗出液的理化性质。对药用真菌猪苓进行培养,系统地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苓菌核及其渗出液的形态特征;对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进行测定;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多糖含量;并利用BCA蛋白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中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在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菌核渗出液pH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渗出液的多糖含量逐渐下降;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及CAT含量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猪苓菌核渗出液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添加维生素C以后,部分地消除了活性氧,因此CAT活力下降。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在猪苓菌核形成过程中一直维持酸性状态,间接反应出酸性环境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菌核渗出液具有逐渐产生且最终被菌核重新吸收的特征。
邢咏梅李红莲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菌核渗出液CAT
猪苓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液体发酵猪苓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3000L发酵罐发酵生产猪苓菌丝体,95%乙醇提取,硅胶、凝胶等柱色谱方法纯化化合物,红外、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猪苓菌丝体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醇(1)、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2)、麦角甾-7,22-二烯-3-酮(3)、猪苓酮A(4)、猪苓酮B(5)、α-羟基二十四烷酸乙酯(6)、N-(2′-羟基二十四烷酰)-1,3,4-三羟基-2-十八鞘氨(7)、腺苷(8)、烟酸(9)、琥珀酸(10)、尿嘧啶(11)和尿苷(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猪苓菌丝体中分离获得.
陈晓梅周微微王春兰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菌丝体化学成分甾体化合物
猪苓菌核2种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6年
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中国野生猪苓菌核Polyporus umbellatus中克隆得到2种热激蛋白基因,其中Pu Hsp9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2 091 bp,编码696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78.9 k Da;Pu Hsp7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1 944 bp,编码647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70.5 k Da;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同源比对分析表明,这2个基因编码的核苷酸序分别具有Hsp90,Hsp70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Pu Hsp90与变色栓菌Hsp90聚为一类,Pu Hsp70与肝色牛排菌Hsp70聚为一类。qRT-PCR分析表明,蜜环菌侵染的情况下,这2个基因在猪苓菌核中均上调表达。这2个基因在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状态下有相同的表达模式,预示这2个基因其可能在抗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热休克蛋白基因克隆
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旨在考察抗氧化剂维生素C(Vc)及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Apo)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并探讨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活性氧产生的影响。方法将不同体积的Vc母液分别加入到灭菌后冷却至60℃左右的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中,使Vc在培养基中的终浓度分别为0.5、1.0、2.0、5.0、10、15mg/ml。将Apo配制成100mmol/L的母液,加入到灭菌后冷却至60℃左右的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中,使其在培养基中的终浓度分别为10、20、40mmol/L。通过猪苓菌核生物量来评价抗氧化剂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利用NBT还原法检测猪苓菌核形成过程中菌丝及菌核内活性氧的含量。结果低浓度(0.5mg/ml)的Vc组能够促进猪苓菌丝生长并促使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菌核生物量为(1.69±0.06)g/20g基质,与不添加Vc的对照组[菌核生物量为(1.55±0.10)g/20g基质)]相比,所诱导产生的猪苓菌核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终浓度为5.0、10、15mg/ml的Vc组对猪苓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任一浓度的Apo(10、20、40mmol/L)均使猪苓菌丝生长明显减缓,并且不能诱导猪苓菌核形成。结论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长的猪苓菌丝内氧化应激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促使猪苓菌丝向菌核分化;抗氧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活性氧,使猪苓菌核形成减少或不能形成。
邢咏梅李红莲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菌丝活性氧抗氧化剂菌核
药用真菌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5年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利用5’-RACE PCR方法获取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跨膜结构等分子特性;采用Bioeditor以及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I-1(Genebank登录号JQ693683)的cDNA全长为1 091 bp,其中编码区占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推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6 170,理论等电点为10.51,定名为Pu BI-1。整个多肽链具5个疏水区,表现为疏水性,是疏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u BI-1所在分支隶属于担子菌群,与裂褶菌形成一单系。Pu BI-1基因转录本在初始期和生长期表达量在菌核组织中显著高于未形成菌核的菌丝组织,分别为原基期菌核(SI)为3.8倍、发育期菌核(SD)为7.497倍,成熟期菌核和菌丝中的Pu BI-1基因的表达量几乎无差异。结论猪苓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刘蒙蒙宋超邢咏梅郭顺星
关键词:猪苓药用真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